【聚焦党代会】《贵州日报》整版 聚焦罗甸党代会
2021-10-27 15:27:10
  • fee82599e8a1488bb3ee718b93aaac95.jpg


    中国共产党罗甸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26日召开。

    曾经,地处麻山腹地的罗甸,在与贫困斗争的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罗甸人在这片“盛产”劳模的精神高地,用最原始的工具在石头上开垦了千余亩“保灌良田”、在山腹中凿通了“麻怀隧道”,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

    如今,罗甸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基础设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好瓜果飘香万里……

    2020年3月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提前一年摘掉“贫困帽子”,是全省7个率先达到脱贫退出条件的深度贫困县之一。

    县域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综合测评稳居全省第三方阵甲类县中上游位次。

    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1%,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

    ……

    五年来,罗甸正用“六维度”谱写时代新篇章,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就,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罗甸答卷”。

    “温度”成就农业现代化 绘就四季新“丰”景

    发展为民有温度,用好温度促发展。

    地处贵州南部红水河畔的罗甸县,以其19.6摄氏度的年均气温素有“天然温室”美称。是发展早熟蔬菜以及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理想地方。

    在罗甸逢亭镇床井村的500亩坝区里,黄瓜迎来丰收。村民们正忙着打叶、采瓜。黄瓜良好的口感和品相,吸引着商贩们争相前来采购。

    “我上个月就来采购了,每天能收7吨多,主要销往广东湛江方向。”商贩赵大祥说,由于罗甸热资源优势,所产瓜果鲜嫩、味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床井村共种植黄瓜116亩,预计产量464吨,产值可达139.2万元。

    f1c98a0903174a36bbf3a0cb6fab5e62.jpg

    火龙果丰收 (李庆红 摄

    过去5年,罗甸紧盯冷冬“鲜菜难求”时间差,抓住温度这一热资源,大力发展早熟蔬菜。2020年发展蔬菜种植33万亩(次),较2015年28万亩(次)增加5万亩(次),总产量达53.92万吨,总产值达16.86亿元。

    蔬菜鼓足群众腰包,火龙果红火乡村振兴路。10月中旬,贵州省罗甸县红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火龙果基地,工人们摘采、搬运、分拣、包装、装车……果园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呈现出一片丰收的喜悦。

    “从7月份开始采摘,现在已是第5批果了,主要以批发、电商、微商等方式销售,预计年产值500余万元。”公司总经理黄鑫喜算丰收账。

    “天然温室”罗甸,加上土壤质地好,是发展优质火龙果种植的“宝地”。如今,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已达3.54万亩,今年预计产量在3.4万吨以上,产值超2.4亿元。五年来,罗甸精品水果种植也由15.6万亩增至22.78万亩。

    过去五年,罗甸立足光照充足生态环境优势,以500亩坝区和1000亩连片坡耕地为重点,抓好“3+4”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业规模不断发展、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好温度让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加速,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1%,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

    “高度”彰显时代精神 筑梦幸福新家园

    罗甸人在苦干实干,上下同心的“大关精神”“麻怀干劲”基础上,奋力创出时代精神新高度,合力筑梦幸福家园。

    30多年前,在一个“不具备生存条件”的严重石漠化山区,为了生存,大关村人拿起手中的钢钎、铁锤,奋力砸向了万年顽石,苦干十几年,终于让石山上“长”出了水田,结束了大关村吃不饱饭的历史。

    如今,苦干实干、坚韧不拔、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关精神,在罗甸大地传承,各族群众赓续大关精神,厚培精神文明沃土,创出时代精神新高度,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驻村生涯虽然辛苦,但与大关人能劈山造田比起来不算什么,如今,我们更应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2018年,罗甸县交通运输局王小红选派到边阳镇深井村驻村,在三年的驻村生涯中,深井村由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村转变为减贫人口最多的村。今年,他又踏上了栗木村驻村征程。

    e2ecf7c7a2084910b701da5c4569b615.jpg

    农村新貌(刘文俊  摄)

    新时代精神的高度在升华。从上世纪50年代的王甫小荣、60年代的饶早明、80年代的胡天英、90年代的何元亮,到21世纪的汪财发、李兹喜、李桂莲、罗谋、马廷科、汪付珍、邓迎香。他们是全国劳模优秀代表,脸上扬起的,是罗甸干部群众不甘落后、拼搏向上的时代精神高度。

    新时代有新精神高度。罗甸在“大关精神”和“麻怀干劲”精神的鼓舞下,减贫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2019年,罗甸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标签,终圆千年脱贫梦。全县36万干部群众正是这个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精神高度持续升华,乡村振兴再出发。5月17日,罗甸654名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接过脱贫攻坚驻村工作接力棒,继续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为罗甸“四新”“四化”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罗甸人奋斗的脚步仍未停歇,他们始终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牢记嘱托守初心、感恩奋进担使命,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城镇大提升、农业大发展、旅游大提质。

    “长度”做活旅游样板 享趣罗甸正当时

    “体验了一下,感觉很惊险、很刺激。”国庆小长假,江西游客李洋体验完罗甸红水河景区内的摩托艇项目后,心情很激动。

    与惊险刺激的摩托艇不同的是,水上漂浮栈道,形如彩蝶浮立在宽阔碧绿的红水河面,游客徜徉其中,随波浪而起伏,让人十分惬意。

    据介绍,栈道总长度约为3.7公里,由超过22万个浮体组成,综合使用面积达10万平方米,总耗资近1亿元,栈道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长的漂浮栈道。

    水上栈道吸引游客眼球,山秀水美让游客流连忘返。

    fb0959eeae9243af9aa77171ceebe024.jpg

    红水河景区

    位于沫阳镇的大小井风景区,有近1.5万亩原始森林和99个溶洞群及众多天坑组成。清澈碧绿的河水碧波荡漾,遮天蔽日的古榕树盘根错节,泛舟于碧水之上,是游客必打卡项目。

    “刚才体验了竹筏,这里的水很清澈,空气也很好。”玩了一天的刘明蕊一家很开心。一到节假日,景区内的竹筏溯溪、爬山钻洞、品特色美食,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如今,罗甸以得天独厚的气候和便捷的水陆交通等资源“长处”,让罗甸旅游在“秋意渐浓”中逐渐升温,加上打造专属罗甸“阳光、运动、甜蜜和慢生活”的“4S”旅居生活,让罗甸在全域旅游上做活“长度”新样板。

    866bfd5eb77c4542af5d350274c486ed.jpg

    湖城夜色

    五年来,罗甸通过大力发展康体养生休闲旅游,深入实施黔南州旅游“九大工程”,成功承办了黔南州第十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及“奔跑贵州”等多项赛事。累计接待国内游客达828.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4亿元,旅游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欣欣向荣。

    “厚度”增添教育答卷 精耕细作育桃李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罗甸教育答卷添“厚度”的最好体现。

    过去五年,罗甸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兴教育优先之风,大办教育发展之事,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扶贫成效显著,书写了有“厚度”的教育新答卷。

    “幼有所育”学前教育蒸蒸日上。走进罗甸县莲花幼儿园这所“省级示范三类幼儿园”,一块由细沙铺设的“美劳室”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塑料手推车装沙、运送,玩得不亦乐乎。

    过去五年,罗甸因地制宜在各个乡镇的教学点开设幼儿园,并通过吸引社会资源建设民办幼儿园,给公办幼儿教育有力补充。目前,全县共有幼儿园91所,学前教育人数13964人。

    “学有所长”职业教育,助推素质提升。在罗甸县中等职业学校汽车机电维修班整车维护教学现场,随着“剪式举升机”控制器的启动,一辆实训车缓缓上升,十几名学生正与老师一起,查看汽车底盘零件。

    b0d0f048415f4b5983d3b15bbdbe686b.jpg

    罗甸县第一中学

    过去五年,学校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向外输送技术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变身技术工人,通过就业增收。目前,学校与省内外31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五年来共输送就业学生5000余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走进罗甸一中,教室内不时传来老师洪亮的上课声,几百米开外的运动场上,学生们正围坐在足球场的塑胶草坪上,休憩或游戏。

    五年来,罗甸累计投入资金10.94亿元,新改扩建学校104所,新增学位1.27万个,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19年全州高考文科第一名首次落户罗甸,2020年高考一本上线率二本以上上线率排名全州第一方阵。

    “深度”挖掘工业潜能 擦亮生态绿色底色

    守护好绿水青山是罗甸深度挖掘工业经济无限潜能的战略所在。

    过去五年,罗甸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全县工业经济保持着有潜力、有韧性的增长趋势,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奋力走出一条高质量纵深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8月底,50亿元地面光伏发电基地项目落户罗甸。规划建设光伏项目12个,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煤耗约50万吨,相应碳减排量110万吨以上。

    罗甸境内水能、光能资源丰富。2015年,木引镇汉能薄膜光伏发电并网发电,拉开罗甸光伏发电先河,据统计数据显示,罗甸目前已建成并实现全容量并网的光伏电站共18个,总装机容量159.6MW。

    e2761046fda6449d81c4d85bce1e4f29.jpg

    地面光伏发电基地

    目前,罗甸在建的地面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有3个,总规模230MW,预计年底将实现全容并网发电。2021年省能源局下达给罗甸光伏项目5个,总规模为460MW。整体项目建成并网发电后,罗甸光伏发电总容量将达到849.6MW。

    ce927eb54e8d4ae9be6cf04d77cd6cbd.jpg

    边阳工业园区一角(董峰应 摄)

    阳光让百万光伏落地罗甸,低海拔让打火机出口国外。在罗甸县边阳镇中焰环兴打火机厂区,从注塑、焊接、充气、调试、翻板、贴标、包装,10多项人机合作的工序后,20多个零件组装成一个打火机。

    “自2017年投产以来,共组装打火机3.6亿只,总产值1.8亿元。”几年前,公司看中低海拔优势落户于此。通过实验“边阳造”打火机到了西藏也能打燃,在低海拔地区也不会因气压、温度过高引起打火机爆炸。

    目前,5家邵阳打火机企业入驻园区。边阳镇小火机渐成大产业,边阳镇的居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解决了他们就近就业问题。

    五年来,罗甸规模工业企业增至38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水电装机容量达48.94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达37万千瓦,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广度”扩容城镇新颜 宜居宜游“康养湖城”

    6月20日,罗甸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会指出,要凝聚共识、强化举措,聚力打造“康养湖城”。这是罗甸县委、县政府对罗甸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绘制”的蓝图。

    曾经的罗甸县城,街道狭窄,房屋老旧,商业不振,贸易不兴,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不足5万人。

    罗甸被誉为“天然温室”,气候资源优势突出。但受龙滩水电站建设库区蓄水因素影响,罗甸县城镇建设规划一度迟缓。发挥暖冬气候和大水面等资源优势,建设一座山环水绕、产城相融、功能齐全、文明和谐、宜居宜游的“康养湖城”,成了全县36万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e9b6c9f591b24448865203b468f54210.jpg

    阳光罗甸县城一角(张良静 摄)

    五年来,罗甸立足背靠黔中、面向“两广”的区位优势,提出“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新旧并举、产城互动”,建设“贵州最美湖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思路,以“一枢纽三基地一湖城”的发展定位,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城镇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罗甸结合棚户区改造政策、易地移民搬迁政策、农村人口转移市民化政策、特色小城镇建设政策、财政金融政策,谋划城镇建设项目,打造贵州最美湖城,实现了“东进西拓、建新改旧”的城市扩容目标,激活了城市发展动力。

    五年来,罗甸房地产开发共完成投资74.20亿元,建筑业实现产值29.28亿元。县城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未来城、安邦华城等现代化小区全面建成,一批公园投入使用,县城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再上台阶,美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速,亮化工程成效明显,集镇整治成效显著。


    来源|贵州日报

    排版|莫昌玉

    编辑|罗绍智  李璨

    编审|班方智 

    监制|邹昌平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