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罗甸】这里有一部黔南攻坚宝典,一开篇就是咱们罗甸放大招
2019-12-16 10:56:29 梁晓琳 张发扬
  • 12月10日,阳光灿烂的下午,让人倍感温暖。

    罗甸县罗悃镇纳闹村工作队长、架良二组网格员李国进村入户,来到贫困户蒙华荣家。
    刚一坐下,蒙华荣掰起指头一五一十向他算起自己一年的收入,“今年四月,买了1000只鸡苗,成本10块一只,花了10000元,养到现在平均一只鸡4斤,市场价12元/斤,一只鸡48元,饲料成本每只16元,每只鸡净赚22元,这批鸡卖下来增收22000元,今年脱贫没问题了。再加上平时收板栗和桐籽卖的钱和小卖部的收入,今年一家4口人能得32800元!”
    李国一边听一边在本子上记录。

    祥脚坝区早熟蔬菜

    “现在国家扶贫政策好,贫困户都有你们这些网格员进村入户精准帮扶,日子真的越来越好了。”蒙华荣由衷地说。
    “对咯!我们就是要根据你们贫困群众的需求,精准提供脱贫办法,帮助你们精准脱贫。”李国笑着说。他告诉记者,对自己帮扶网格里的31户145人贫困户家里的情况,他有自己的一本精准“帮扶账”。
    这是记者在罗甸采访看到的黔南州脱贫攻坚精细化管理的一幕。
    习近平总书记说,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2018年,省委书记孙志刚在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上作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认真落实“六个精准”。

    火龙果选果(董峰应摄)

    黔南州紧紧围绕“精准”二字,从针对三都出台“约法三章”思想纠偏,再到“七个一”机制,聚焦聚力,精准施策,狠下“绣花”功夫,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排全省第一。
    为了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今年6月,黔南州委出台十条“精准打法”,明确尽锐出战,力量下沉;动态摸排,掌握底数;智志双扶,群众主体等十条内容,确保脱贫攻坚精准精准再精准,工作细致细致再细致。
    半年来,全州上下紧紧围绕州委十条“精准打法”,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精准扶贫新路径,在精准政策上出实招、精准推进上下实功、精准落实上见实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州6个贫困县全部出列迎检。

    独山县易地移民搬新家(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莫宇 摄)

    值得一提的是,深度贫困县三都和贫困县罗甸提前一年达到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接受专项评估检查,就是十条“精准打法”在黔南大地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从“约法三章”到“七个一”


      聚焦聚力精准施策
    三都,在脱贫攻坚上曾经走神散光。为了推动三都甚至全州脱贫攻坚工作更精准更有效,2017年8月30日,黔南州委、州政府向全州下发《三都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约法三章”》的通知。明确三都自治县各级班子特别是县委、县政府要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不能发散。要聚力脱贫攻坚,力量不能分散。要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功夫不能做虚。
    “约法三章”对三都进行了思想纠偏,也进一步统揽全州思想。
    在三都县周覃镇心合村第一书记徐继泽看来,“约法三章”就是要一心一意帮助群众脱贫攻坚。

    瓮安县建中镇培文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全景(瓮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驻村3年多来,徐继泽那一沓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了他为心合村脱贫攻坚所做的点点滴滴:协调经费2.6万元用于更新村里学校的课桌椅;给聋哑五保老人送鞋、送温暖;积极引进公司入驻心合村,发展中药材、茶叶、林下养鸡等特色产业,使心合村贫困发生率由三年前的27.16%下降至2018年的2.52%……
    平塘县大塘镇党委书记令狐昌洪认为,“约法三章”不仅让三都干部群众聚焦脱贫攻坚,也让全州上下思想更加紧,行动更加实。“我们全镇上下聚焦脱贫攻坚,积极发展茶、长毛兔、金丝皇菊、食用菌等四大产业,帮助群众稳定增收。”
    经过“约法三章”之后,黔南各地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脱贫攻坚,在奋力脱贫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长顺县菜农从靠天吃饭到按劳保收转变(蒯华扬 摄)

    纠正了思想的偏差,还要有行动上的指南。黔南不但有想法,还有办法。
    2018年,黔南州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上,探索出了自己的“实招”——“七个一”机制,再次围绕“精准”发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
    “七个一”,即开展一轮全面系统筛查、绘制一张农村人口基数底图、组建一批脱贫攻坚专班、组织一场扶贫干部大培训、完善一个保障精准的组织体系、建立一套落实精准的工作机制、收集整理一本完整规范的档案资料。

    羊场秋韵(董峰应 摄)

    随着“七个一”机制的快速推进,黔南州各地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走村入户找问题,科学合理定方案,精准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脱贫交响曲”。
      黔南亮出关键一招:十条“精准打法”
    今年6月22日,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专题座谈会提出,“聚焦深度贫困,拿出精准打法,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响应省委号召,打赢这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黔南必须亮出自己的“关键一招”。
    从当时的台账看,情况不容乐观。全州仍有不少贫困发生率在40%、30%、20%的村,要将这项硬指标降下来,必须拿出一套打法精准、打法自信、底气十足的“打赢方案”。
    黔南这套“打赢方案”,就是将攻坚火力聚焦深度贫困,对最后的贫困“顽疾”展开“靶向治疗”,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脱贫攻坚十条“精准打法”。

    荔波县朝阳镇金荔百香果分拣中心(姚先顿 摄)

    6月26日,黔南州委书记唐德智在三都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深度阐述了黔南脱贫攻坚十条“精准打法”的核心要义。
    脱贫攻坚十条“精准打法”指向明确:
     第一条,深化认识,统揽全局。深化对脱贫攻坚重要性的认识,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做到不跑偏、不跑调;
     第二条,提高站位,担好责任。把脱贫攻坚放到应有的高度,把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在其中的责任担起来;
     第三条,尽锐出战,力量下沉。“出战”到哪里?将精锐力量下沉到基层;
     第四条,动态摸排,掌握底数。把底数搞清楚,做到动态摸排;

    荔波县瑶族同胞搬进新房(荔波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第五条,完善机制,体系作战。做到上下一心、左右协调、一体化作战,切实把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出来;
    第六条,问题导向,整治前行。以发现、整治问题为抓手,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前行、不断提升质量;
    第七条,智志双扶,群众主体。始终把“智志双扶”抓在手上,把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主体,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
    第八条,社会帮扶,形成合力。用好中央、省委对黔南的倾斜政策,用活来自四面八方、社会各界的帮扶资源,形成攻坚合力;
    第九条,网格管理,到户到人。网格化管理让每个网格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要再梳理,再调整,让网格化管理更科学,更合理,更高效;
    第十条,激励问责,质量为先。围绕脱贫质量来激励来问责,决不能搞弄虚作假的数字脱贫。

    平塘县茶农喜采春茶(资料图)

    围绕脱贫攻坚十条“精准打法”,黔南各个贫困县行动了起来。
    在荔波,当地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因地制宜地选择了黄金百香果产业。目前,全县完成百香果种植面积7081亩,带动1184户4400人,贫困户556户2066人,总产值8300万元。
    在三都,移民蒙金香一家4口从三都三合街道南岭村系响组搬到位于县城城南社区9栋一单元102号,住进了一套80平方米的新房子。
    “有了十条‘精准打法’,我们干起工作来更好抓住重点,更能集中精力攻克最后的‘硬骨头’。”独山县基长镇江寨村村支书蒙明松告诉记者。
    。。。。。。
    来看一组对比数据:2014年,全州共有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76万人,贫困发生率24.12%;截至2018年底,黔南州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7.81万人,未脱贫人口16.2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65%。已实现龙里、瓮安、贵定、惠水如期退出贫困县,137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631个贫困村出列。
    2019年初,省下达黔南州减贫指导性计划为11.44万人脱贫,100个贫困村出列。
    决战之年,关键时刻,黔南亮出关键一招。在十条“精准打法”的指引下,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该州各级党组织以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果体现主题教育成效,在脱贫攻坚“十万火急”关头,紧扣十条“精准打法”,集中“火力”将资金项目、干部人才选派、帮扶结对、社会帮扶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啃下最难啃的脱贫攻坚战役“硬骨头”。
    日前,黔南州剩余荔波、独山、平塘、长顺、三都、罗甸6个贫困县达到退出标准公示结束,八百里黔山黔南州将撕下贫困的标签,贴上靓丽的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级贫困县三都、深度贫困县罗甸,比预定出列时间提前了一年!真正交上了一份以脱贫攻坚成效检验主题教育实效的满意答卷。
    黔南脱贫攻坚十条“精准打法”,已经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开出了灿烂的“扶贫花”,即将结出“致富果”。

    平塘县大塘镇西关村村民采收金丝皇菊(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庆 摄)

    记者手记:

     十条“精准打法”,好!


     罗甸县罗悃镇纳闹村工作队长、架良二组网格员李国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帮扶31户145人贫困户的详细情况。他说:“只有精准地了解群众的情况,才能精准地给出精准的治贫良策。”


    连日来,记者在黔南各地采访发现,用好“精准”二字,已经成为了各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不二法宝。


    随着脱贫攻坚的强力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要在精准政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实上见实效。


    为了做到精准,黔南州仅州级层面就下派驻村干部3490名,加上县里的下派干部,上万名驻村干部沉入网格。


    从黔南州委州政府出台“约法三章”到“七个一”机制,再到出台“精准打法”十条,从思想,到做法,精准施策,不断深华。“问题导向,整治前行”、“智志双扶,群众主体”......十条措施,条条精准,黔南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提高脱贫实效。


    在荔波,当地根据气候条件、市场潜力,精准选择了黄金百香果产业。如今,黄金百香果已经成为当地的“致富金果果”;在独山,当地精准抓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点帮扶的机遇,精准发展了海花草产业,山地盛开“致富花”;在平塘,克度镇先进村推行分片包干,实行精准管理,大大提高了百香果的产量,精准闯市场……


    日前,黔南州剩余荔波、独山、平塘、长顺、三都、罗甸6个贫困县达到退出标准公示结束,千百年来困扰黔南州的贫困问题将成为历史,420万黔南人民将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小康。


    来 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

    作 者|梁晓琳 张发扬

    编 辑|黄学保

    编 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