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阳光灿烂的下午,让人倍感温暖。
祥脚坝区早熟蔬菜
火龙果选果(董峰应摄)
独山县易地移民搬新家(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莫宇 摄)
瓮安县建中镇培文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全景(瓮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长顺县菜农从靠天吃饭到按劳保收转变(蒯华扬 摄) 羊场秋韵(董峰应 摄) 荔波县朝阳镇金荔百香果分拣中心(姚先顿 摄) 荔波县瑶族同胞搬进新房(荔波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平塘县茶农喜采春茶(资料图) 平塘县大塘镇西关村村民采收金丝皇菊(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庆 摄) 记者手记: 十条“精准打法”,好! 罗甸县罗悃镇纳闹村工作队长、架良二组网格员李国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帮扶31户145人贫困户的详细情况。他说:“只有精准地了解群众的情况,才能精准地给出精准的治贫良策。” 连日来,记者在黔南各地采访发现,用好“精准”二字,已经成为了各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不二法宝。 随着脱贫攻坚的强力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要在精准政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实上见实效。 为了做到精准,黔南州仅州级层面就下派驻村干部3490名,加上县里的下派干部,上万名驻村干部沉入网格。 从黔南州委州政府出台“约法三章”到“七个一”机制,再到出台“精准打法”十条,从思想,到做法,精准施策,不断深华。“问题导向,整治前行”、“智志双扶,群众主体”......十条措施,条条精准,黔南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提高脱贫实效。 在荔波,当地根据气候条件、市场潜力,精准选择了黄金百香果产业。如今,黄金百香果已经成为当地的“致富金果果”;在独山,当地精准抓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点帮扶的机遇,精准发展了海花草产业,山地盛开“致富花”;在平塘,克度镇先进村推行分片包干,实行精准管理,大大提高了百香果的产量,精准闯市场…… 日前,黔南州剩余荔波、独山、平塘、长顺、三都、罗甸6个贫困县达到退出标准公示结束,千百年来困扰黔南州的贫困问题将成为历史,420万黔南人民将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小康。
来 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
作 者|梁晓琳 张发扬
编 辑|黄学保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