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蝶变故事之一|脱贫与发展有机融合
2020-01-08 10:12:32 王铁清 李唯睿

  • 【编者按】元旦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深入罗甸,走村入户进行了蹲点采访,见证了罗甸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党建扶贫等方面发生的精彩蝶变;见证了麻山腹地以邓迎香为代表的“麻怀干劲”;见证了全县上下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正如1月1日中共罗甸县委、罗甸县人民政府在《致全县广大群众的一封信》中所说:“在今后的日子里,县委、县政府将在持续巩固好罗甸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力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项目标,让我们的家乡越来越漂亮,日子越来越红火。”

    从2020年1月6日起,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天眼新闻”客户端通过6篇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向您解读罗甸县决胜脱贫攻坚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

    罗甸,地处黔桂两省区结合部的红水河畔,地理位置优越、区位条件良好、物产资源丰富、民风淳朴善良,但由于历史、自然、交通等诸多因素,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属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革命老区县及全省“14+2”深度贫困县。
    在向贫困斗争的征程中,一代代罗甸人苦干实干、接续奋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关精神”、鼓足“麻怀干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下“愚公志”,下足“绣花功”,用非常之策、举非常之力,向贫困亮剑、向贫困宣战,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总攻决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经过六年的砥砺奋进,至2019年底,全县100个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罗甸县贫困人口由109446人减少到5063人,贫困发生率由34.33%降至1.59%。
    罗甸新貌(董峰应摄)
    多年来,罗甸县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迎来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仅2014年到2019年,全县生产总值(GDP)由50.82亿元跃升至 88.52亿元;城镇化率由32.7%增加到43.5%;农民人均纯收入从7160元增加到 11584元。书写了从封闭向开放、从落后向富强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谐发展的历史篇章。

    如今,全县各项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幅幅生态和谐、人民富裕的发展图景渐次铺开。

    “村和镇”越建越美

     当82岁的朱正国第一次拧开水龙头时,从水管里喷出来的自来水溅了他一脸,他舔了舔,喊道“真甜”。
    朱正国的家位于罗甸县边阳镇深井村,境内没有河流水源。虽然雨量丰沛,但四季分布不匀,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存不住水,生活用水都不能保证。
    82岁的朱正国拧开水龙头洗手 
    “房顶的天花水稍微沉淀后,用来洗菜,洗菜水洗脸,洗脸水洗脚,洗脚水洗衣服,最后用来喂牲口。”朱正国说道,直到今年10月,自来水接进家后,他终于可以足不出户,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水,是一道关乎生存与发展、脱贫与致富的千年命题。对罗甸而言,向贫困宣战,首先就要全力解决“全民用水安全”,截至目前,罗甸县投入资金4.2亿元,累计建成饮水安全工程325处,采取单村单寨和片区供水方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工程316个,全县自来水覆盖率由2014年的72%提升至98%。罗甸县农村饮水安全正实现历史性转变。
    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保民生、促发展的大事来抓,罗甸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截至目前,实施电网改造1780.22公里,行政村100%通动力电,供电可靠率达99.81%;惠罗、罗望、平罗高速相继建成通车,罗甸正式迈入“高速时代”;建成“村村通”1247公里,“组组通”933公里,通村路、通组路硬均为100%、100%;新建4G通讯基站948处,安装“户户用”3.23万户,行政村通光纤宽带率为100%......罗甸农村基础设施“脱胎换骨”,摇身变为“美丽乡村”。

    “增收路”越走越宽

    冬天,是种植桑树的季节,这项技术活与来年蚕的产量高低息息相关。
    沫阳镇高峰村桑蚕养殖户黄元勇丝毫不敢怠慢,整个冬天他都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种植桑树上。“今年我都卖了4批蚕了,一批的利润就能有2280元。”黄元勇捧着二十多张红彤彤的百元大钞笑容满面。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和关键。“罗甸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罗甸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独特的自然气候,形成“天然温室”,造就了罗甸现代生态科技农业的迅猛发展。
    抓基地、转方式,罗甸县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业加快转型升级。
     2014以来,罗甸县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把产业扶贫作为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罗甸马草移民新村火龙果种植基地(班方智 摄)
    对标对表“三个革命性转变”,罗甸县牢牢把握“八要素”,着力构建以蔬菜、水(干)果、蚕桑为主导,以中药材、生态畜禽、林(茶)、烤烟为特色的“3+4”产业布局。探索推行“五有”带动模式,体系化推动产业“八要素”有效落地,深入推进罗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精心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如今,全县年稳定发展蔬菜30万(亩)次,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达20.3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5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2.56万亩,产业覆盖177个村、带动贫困人口15万人次,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5个,州级以上龙头企业18家,“村社合一”合作社实现全覆盖。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生产企业达110家,其中:精品水果企业达39家,蔬菜企业16家,畜禽企业36家,茶企业6家,中药材企业11家;深加工企业2家。罗甸火龙果被列为全省“一县一业”扶持项目,罗甸入选“贵州十大蔬菜生产基地县”。

    同时,优质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区,80个农产品进入淘宝网、京东等电商平台,今年以来全县农产品实现外销55万余吨,销售额20余亿元,其中:完成农特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1895.19万元,同比增长162.44%,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群众腰包越来越鼓。

    “获得感”越来越强

    冉启忠之前生活在罗甸县凤亭乡亮山六组,因劳动力不足,生活一度陷于窘迫。2019新年伊始,冉启忠一家从大山凹里搬到罗甸县城西学府家园120平的电梯房。

     “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入住学府家园后,在社区的牵线搭桥下,冉启忠成功在小区里的斛鼎制衣厂找到了活路,赚钱顾家两不误。
    罗甸县边阳镇古镇家园搬迁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简万祥 摄)
    居新家务新业。如果“搬得出”只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前半篇文章”,那么“稳得住、能脱贫”,就是“后半篇文章。”
    构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配备警务室,让搬迁群众住得放心;构建基层党建体系,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让党心和民心走得更近,让搬迁群众充满信心;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在安置点建立市民实践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乡愁馆、体育设施等,同步开展市民化教育123期,让搬迁群众过得开心;构建培训和就业体系,促进搬迁劳动力再就业,促进县内企业就业、就业扶贫基地就业、开办就业扶贫车间,实现户均约1.5人就业,让搬迁群众下定决心;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医疗、教育为重点,设置安置幼儿园、修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扩建医院、卫生服务中心,同时配套修建农贸市场,让搬迁群众住的舒心。搬出深山是手段,脱贫奔富是目的。罗甸县易地搬迁的实践道路,诠释了全县各级干部用辛勤汗水换来群众感动泪水的实干精神。
    “尽锐出战、全员出击、全域推进、全面覆盖。”这是在罗甸常听到的一句话。2014年以来,罗甸县向脱贫攻坚一线派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青年突击队、驻村队员、网格员3668人;5989名干部在走访中与贫困群众成了“结对帮扶”的亲人,一村村、一寨寨,留下了扶贫干部走进去动员搬迁的脚印,回响着百姓搬出去乔迁新居的欢声笑语。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总会记录下感恩奋进的足迹。在全县干部群众看来,“大美新罗甸”的画卷才刚刚铺开,35万罗甸人艰苦创业再奋斗,时不我待,正当其时。


    来 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中心

    作 者|王铁清 李唯睿

    编 辑|黄学保

    编 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