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人倍忙!2月6日下午,逢亭镇上隆村村民陆仕华一家迎着灿烂的阳光,走出家门走上坝区,移栽年前育的菜玉米苗。
逢亭镇上隆坝区春耕生产
陆仕华告诉记者,上隆村的菜玉米很受欢迎,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是采收期,很多贵阳老板到村里来收,去年价钱很好可以卖到2块钱一斤。今年的玉米苗长势很好,气候也很不错,收成不会太差。他唯一的顾虑是,到收获季节时如果不能战胜疫情,贵阳的老板就到不了村子里。为此,陆仕华有自己打算:“如果后面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就拿菜去捐给武汉这些地区的医务人员吃。”
陆仕华的妻子和女儿正在移栽菜玉米
“要捐赠的话,你家的怕是不太够,还有我家的哦。”几米外的另一块田里,村民贲学林接过陆仕华的话说。
“就怕到时候找不到车运出去。”陆仕华笑着说。
听了他们的对话,罗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胜强笑着回答:“难得你们有这份心,如果真到那个时候,你们负责提供农产品,我们局里负责派车运送。”
陆仕华正在用农家肥铺底肥
“看到他们能有这样的精气神,把农业生产抓起来,心里那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杨胜强告诉记者,早在几天前县委书记杨朝伟就给自己点题: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如此严峻,如何抢抓有利时节,一手抓防控排查和生活物资保供一手抓春耕生产,确保群众新的一年实现稳定增收,进一步巩固全县脱贫攻坚成果。
县委的工作提示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把工作关注点聚焦到群众的生产生活行动上来,鼓励没有重点防控任务的村组采取轮耕轮作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做到疫情防控与春耕生产双促进两不误。
疫情防控新形势下
坚持发展农业产业的“战略定力”
“战‘疫’春天里,正是春耕时。”因为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早在八十年代初期,罗甸县就被认定为“天然温室”,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并请来了省农科院的专家李桂莲,通过发展早熟蔬菜引导群众增收致富。几十年来,罗甸县咬定农业生产不放松,建设“早菜基地”,依托山地发展火龙果、脐橙等产业,逐步构建起“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
祥脚坝区
如今的罗甸,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菜篮子生产先进县、贵州省十大蔬菜基地县,享有中国火龙果之乡的美誉,罗甸火龙果、艾纳香、罗甸脐橙等农产品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可以说,农业产业的成败关系到群众稳定增产增收、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1月21日,在县委经济工作会上,罗甸县提出了2020年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要从示范基地建设、低效作物调减、林特经济与庭院经济发展、组织方式变革,销售市场拓宽等方面入手,以500亩以上坝区和1000亩以上连片坡耕地为重点,深入落实县领导领衔推动重点产业、重点坝区机制,全面落实“一个基地、一个县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实施方案、一个优势单品”“五个一”机制,全面推行“五有”带动模式,突出抓好蔬菜、精品水果、桑蚕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推动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稳定发展蔬菜30万亩(次),新增火龙果种植0.5万亩、力争达到4万亩,百香果1万亩、力争达到2万亩,种桑养蚕1万亩、力争达到2万亩,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左右。
移栽后茄子苗长势喜人
“发展的目标不能变,要尽快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来,统筹解决好疫情防控新形势的下的春耕生产难题。”杨胜强告诉记者,元宵节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春耕生产的矛盾会进一步凸显出来,因为疫情防控需要,罗甸县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为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和群众性活动的管控,许多农资企业被迫停止运营,县城和各乡镇的集市被暂停,县城区与部分乡镇启动了交通管制措施,农资运输受到了影响。
记者还了解到,为解决农用物资运输需求,罗甸县农业农村局已向县防疫办协调,为部分农业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协调车辆通行证,最大程度上保障春耕生产。下一步该县还将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和企业协调,多渠道寻找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用品。在组织方式上,将实施“村社合一”的管理模式,以有企业带动、有村社组织、有市场销路、有红利共享、有综合保障的“五有”带动模式,体系化推动“八要素”落地落实。
据罗甸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荣介绍,今年该县冬春蔬菜种植面积预计26万亩次,预计产量45万吨,产值达14亿元。目前已经完成种植75%,受疫情影响,预计本月20日左右才能完成春耕春种,较往年推迟1周。
强化农产品保供
让春耕生产成为疫情防控的“持续动能”
在红河村村口,村支书岑家练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们从大年初四就开始设置路障,对进出村子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排查。
“抓好生产也很关键。”岑家练告诉记者,红河村的疫情防控工作队,由所有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1个村医与7个普通村民志愿者组成,大家轮班到卡点值守,确保外来人口不进村,减少全村村民感染病毒的风险。轮流值班将近10天,很多村民提出想参与值守都被岑家练拒绝了。他告诉记者,红河村有506户2217人,春节前返乡的省外务工人员有800多人,经过严格细致的排查,所有村民情况清楚,重点观察的几个对象也超过了观察期。他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们商量,为了减少人员聚集,应该鼓励大家分散到田间地头,抓好农业生产。
“在我们村,农业生产一刻也不能等。”记者一再追问,岑家练才说,红河村下宜组有200多亩基地,受龙滩水电站建设影响,每年9月至12月都会被红水河的尾水淹没。1月初尾水消退后,村民们就返回这块土地上,翻土播种,到4月中旬收完第一季后再继续抢种,一年可以抢种两季农作物。
“这块土地每年都要在水底下泡几个月,土壤发酵很好,种出来的农作物品质很好,很受市场欢迎。”岑家练说,红河村总共有300多亩基地,村里组建了民兴种养殖合作社,开展产销对接、技术指导等工作。经合作社联系,每年该村的蔬菜和早玉米提前几个月就被贵阳的老板预定完了,村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很高。一听说可以下地干活,大家都迫不及待。
祥脚村村支书毛成根在育苗棚里查看菜苗生长情况
在距离红河村几十公里外的逢亭镇祥脚村,村支书毛成根遭遇的却是“被开工”的烦恼。
“我们闷在家里反而容易挨着吹牛打堆,到田里各忙一垅地谁也不挨谁,天又高地又广空气又新鲜,还能干活锻炼身体。毛支书,就让我们回基地里上班算了。”毛成根告诉记者,祥脚村是全省著名的蔬菜保供基地,承担着罗甸县和黔南州的蔬菜保供任务,还是贵阳、安顺等几个蔬菜批发市场的稳定货源。该村采取“村社一体”和公司化运作的方式发展,采取现代农垦企业的模式进行管理,组织化程度高,为配合疫情防控,毛成根早就安排基地里的工人居家等待。
“今年我们基地谋划得早,早春蔬菜种植任务已经完成95%以上,有些作物已经打起了花苞,可以放他们回家休息一段时间。”毛成根告诉记者,祥脚村的产业基地已经上路了,很多事情自然有管理制度推着走,自己要把更多注意力转移到疫情防控上来。要道卡点、人员排查、宣传发动、禁止操办酒席……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警惕。
“如果短期内疫情得不到控制,那么中央和省州县各级对蔬菜等农产品的需要量可能会加大,从这个角度上将,春耕生产和疫情防控不仅不矛盾。相反春耕生产是疫情防控的‘持续动能’。”毛成根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如何统筹好春耕生产和疫情防控两块工作,确保疫情防控有效,春耕生产有序,确保这一批蔬菜在四月中旬以后正常上市。
祥林村村民采收冬季蔬菜
2月7日上午,围绕“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农村如何统筹开展春耕生产”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罗甸县疾控中心主任叶衔胜。他告诉记者,当前的全县疫情防控工作主要采取了外防输、内防扩散策略,重点是对从湖北等省外地区进入县境的人员进行排查并实施监测管控。
“在农村宣传号召父老乡亲‘不出门’主要是为了杜绝人员聚集,降低疫情的传播和扩散几率,‘居家隔离’也只针对两周内来自湖北武汉等地区的省外人员,戴口罩主要在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的人员。”叶衔胜认为,目前罗甸县的疫情防控工作得力,实现了对重点人群的有效管控,当前正值春耕生产时节,在地广人稀空气清新的乡村田野,只要不形成人员聚集,要鼓励群众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采取轮耕轮作等方式,正常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这样做既有益群众的身心健康,又能生产出更多农产品为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罗悃镇平榜村村民黄小芬开始种植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