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滔滔不绝,红绿相间的火龙果植株覆盖了3万多亩连片坡耕地,二十世纪30年代初黄举平等革命老前辈在罗甸建立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蛮瓦支部,“罗甸红”在麻山大地上完成基因重组,一代代奋发有为的罗甸人,不等不靠,自己解决温饱,走出生存困境,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大关精神”和“麻怀干劲”,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基础。
罗甸县城全景图
曾经的罗甸县,在麻山腹地的喀斯特石山深处,崇山峻岭行路难,人们望天吃水,向山窝窝石缝缝要粮食,这里被贴上了老、少、边、穷标签,这里有12.3万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亟待摘帽。
“脱贫攻坚大会战的洪流滚滚,麻山大地必将迎来新一轮的红色怒放。”2014年以来,罗甸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了“一枢纽三基地一湖城”的发展战略,大力弘扬“大关精神”,鼓足“麻怀干劲”,通过抓基础、强产业、保民生、促党建等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6年来,我们罗甸每天脱贫12.9户,每小时有2.29人摘掉贫困帽。”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发布公告,同意正安等2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罗甸县就在其中。过去6年,罗甸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646户123577人,2019年底减少到1776户5063人,6年全县累计减贫27870户11851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9%。
围绕生产生活“痛点” 农村基础设施做“加法”
“很多人放牛放马,一过这里不注意就摔到下面去,最怕的就是生病,有的病人翻过这座山去治病,还没有翻过山就死了。”在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翁井组旁的山垭上,邓迎香在重走全村人祖祖辈辈必经的“忆苦思甜路”时回忆,1991年冬天,她的第一个孩子在这条山路上夭折,那时孩子只有三个月大。
“当时我牙都差不多咬碎了,回家我茶也不喝,饭也不吃,我就哭。” 邓迎香说,她恨眼前的大山,这座大山就像千百年的一把锁,山门打不开,全村人都锁在里面,憋得很难受,所以她与麻怀村群众一起,从大山的肚子里出发,开山凿隧道寻找发展出路。
银龙高速罗甸板庚段(班积辉摄)
提起“麻山之痛”,从息烽来的边阳女婿黄光林感触更深,2012年他和妻子一起到边阳种葡萄,可是葡萄种出来后运输却成了问题,在本地消化不了,必须往贵阳、都匀等地送货。每次送一趟货去贵阳要五六个小时,路途远葡萄容易变味,一路要颠坏好几箱,损失惨重。2015年8月,惠罗高速通车后,黄光林的葡萄园才逐渐走上了正轨。
“没有路我们就修路,没有水我们就引水,没有通讯我们就建基站。”2014年,脱贫攻坚“关键一战”打响后,罗甸加大投入,持续攻坚,重点突破困扰罗甸农村发展的“交通、水利”两大瓶颈,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惠罗、罗望、平罗高速相继建成通车,罗甸迈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改造国省道114.5公里,完成县乡道大修(改造)212.5公里,建成通村水泥路 1158.39 公里,“组组通”硬化路933公里,公路总里程达3537公里,是2014年的1.58倍。建成饮水安全工程325处,完成主管道铺设3058公里,进户管道铺设2310公里,全面改善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条件。实施电网改造1780.22公里,行政村100%通动力电,供电可靠率达99.81%。新建通讯工程项目996个,行政村通光纤宽带率从1.12%升至100%,“广电云”实现村村通,新增用户32287户。农村基础设施的“脱胎换骨”,让一些过去令人望而却步的“穷乡僻 壤”逐渐变为令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聚焦群众增收致富 农村产业革命施展“罗甸解法”
“春耕生产有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2月12日,州委副书记、州长吴胜华走进罗甸县逢亭镇祥脚村,查看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情况,关心抗疫期间群众的生产生活。
“报告州长,我们基地的春耕任务已完成了95%。”祥脚村村支书毛成根的汇报铿锵有力。
为充分发掘气候资源优势,探索新的山地优势农业,三年来罗甸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方式,建成逢亭镇祥脚村保供蔬菜基地,让祥脚村及周边几个村的1745户7574人受益。
罗化秋冬瓠瓜打包发出(董峰应摄)
逢亭镇祥脚村保供蔬菜基地只是罗甸县聚焦群众增收致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几年来,该县借助“三引一带”的党建促脱贫模式,引进新中盛集团、天纯农业、亿源农业、红心农业等企业,采取农旅结合、生态循环等方式,在山地上种火龙果、脐橙、蜜柚,在坝区种蔬菜、沃柑、柠檬等,还发展桑蚕、烤烟、油茶等特色产业,给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罗甸解法”。
“我们的日子像火龙果一样,一年比一年红火。”六年来,罗甸按照念好“山”字经,打好气候牌的发展思路,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建成高效农业园区5个,年稳定发展蔬菜30万亩(次),精品水果种植规模从2014年15.22万亩增加至20.3万亩,带动28667户120315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2019年,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20.04亿元,是2014年的1.67倍,年均增长10.84%。
建成城西食品药品工业园区、边阳打火机产业园等特色园区4个,带动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2224人。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罗甸优质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2019年电商网络销售额预计达200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142.95%。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带动7361个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旅游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又一亮点。
易地扶贫安置点群众在边阳工业园区打火机厂工作(刘文俊摄)
“我们紧扣‘五有标准’,体系化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落地。”据罗甸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杨秀和介绍,2019年底,该县总结提炼发展农村产业革命的“五有标准”,按照有企业带动、有村社组织、有市场销路、有红利共享、有综合保障的思路开启新一轮的农村产业革命,深化乡村振兴战略。
关注群众幸福指数 党政同心打出民生保障“组合拳”
2014年以来,罗甸先后派出177 支村级攻坚队1998名驻村队员奔赴一线蹲点作战,5989名干部职工参与结对帮扶,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主动为群众讲政策、办实事、送温暖,与群众建立了深情厚谊,共同描绘了“鱼水情深”佳话。他们有难不避、有苦不言、有累不怨,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不落一户”的铿锵誓言,兑现“不少一人”的郑重承诺,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上隆脐橙收获(董峰应摄)
“走为上策。”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极贫地区群众,罗甸县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帮助山里的群众改天换地,搬迁到城镇生活。通过六年时间,该县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任务。六年来,全县建成安置房9796套,完成搬迁9170户39852人,其中贫困人口32880人。
“动员搬迁难,搬迁后的后续扶持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据罗甸县生态移民局副局长介绍,为做好易地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该县扎实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并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就业培训和岗位开发、市民化培训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激发移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参与管理,尽快融入新市区开启新生活。
六年来,配套建成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5所,成立社区服务中心5个,组建社区党支部11个、居委会10个,建成扶贫车间(企业)10个,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至少一人就业,搬迁群众实现了“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美丽“蝶变”。
罗甸县全力打造民族医药产业,图为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李庆红摄)
民生福祉方面,该县先后新建、改(扩)建农村薄弱学校(幼儿园)107所,并顺利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认定。2019年中考优分率排全州第五位;高考实现历史性突破,上线率、录取率大幅提升。
医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县医院、县中医院均达到“二甲”标准,乡镇(社区)卫生院均达到一级以上标准,实现村村建有卫生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农村低保提标到每年每人4080元。大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农村社会事业的“大步快跑”,为群众撑起了一张强有力的民生保障“大网”。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刘佳鑫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