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 7日 天气 晴
今晚,我终于迎来了到武汉后的的第一个夜班,有些激动。
到达目的地,只想留住一瞬间
晚上十点,闹钟准时响后,我准点起床洗漱,然后等待乘车。十点三十分,班车准时从如家酒店出发,经我们所住的东湖大厦,然后前往武大人民医院东院,车程大约50分钟。我们一行9人坐上了贵州医疗队专用公交车,司机师傅专门打开了车内音响,播放一些经典老歌给大家听,这样既能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能缓解一下大家上班前的紧张气氛。
途经光谷广场时,师傅特意把音量调小并说道:“白衣天使们,这就是光谷广场,等疫情结束了,你们一定要过来看看,现在没有开灯,开了灯这里很漂亮。”
上夜班路上,相谈甚欢的战友们
我们异口同声回应司机师傅:“等疫情结束了,我们一定再来武汉好好看一看。”
一路上大家相谈甚欢,难以掩饰上班前的亢奋心情。我表面上虽是精神抖擞干劲十足的,但还是有夜班焦虑(医生护士职业病),脑海里不停排练上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以及思考需要采取的补救措施,有时甚至觉得每一个抢救画面都历历在目,仿佛真实发生过一样。
推开这扇门,你就是战神
到达医院后,我们各自走向了自己的病区,做好上班前的各种准备工作。我们所在的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这里是专门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由于感染风险高,工作劳动强度大,所以每个人连续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按一个班次4小时计算,时间看似并不长。但就酒店出发到医院后,我才知道,路程并不短,把在医院换防护服、洗澡的时间算上,也要将近8小时。
我所在的十七病区主要由山东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负责,我们贵州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有15名护士和6名医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山东的老师们非常和蔼可亲,带我们熟悉病区环境,熟悉各班次的工作流程,把他们近一个月以来所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分享给我们,对我们各种关心和照顾,这让我们非常感动,也深受鼓舞。我打心眼里想对他们说一句:遇到你们真好。
贵州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和山东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医生们来自不同的医院,成员涵70后、80后和90后,因为疫情聚集到了湖北武汉,在战疫行动中交集,产生了“革命的友谊”,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逆行者”。
十七病区有28名患者,我们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要给他们输液,帮助他们吸氧,还要承担保洁员的职责,处理病房内垃圾、为病区消毒和拖地,此外还要保障患者的生活需求,为他们发放一日三餐。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本来都是简单的工作,但是防护服增加了工作难度。
防护服限制肢体动作,又密不透风。护目镜里随时都因为呼吸雾蒙蒙的。汗水打湿了后背和头发,最初的感受是憋、闷、热、勒、痛……但我们不得不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我们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我们必须克服所有不适。
做好防护才是硬道理
我知道,对患者而言,我们是黑夜里的一束光,能给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因此在为他们治疗的同时,我觉得应该多关心他们,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
凌晨四点,到了下班时间。我到武汉后第一个班的“最后一道试题”摆在面前:正确脱掉重重的“战袍”,保证自身安全的关键。我打起十二分精神“答题”,思想上不能麻痹大意,动作仔细小心……
刚下夜班的陈兴美
几分钟后,我终脱下了防护服。这时我才发现,双手在手套里已被汗水泡得发白,额头、耳后和脸颊也被压出了一道道痕迹。旁边的同事就很平淡地告诉我,等过几天习惯就好了。
平平安安归来
我点了点头,他们能克服的困难我也肯定可以。
来 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编 辑|刘佳鑫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