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向“种菜”转型,餐馆老板返回木引种平菇
2020-05-12 17:01:17 计秘密 杨昌林 黄国燕
  • 厨师走出厨房,思路决定出路。多年来,木引镇纳猛村村民罗俊一直在罗甸县城开餐馆,返回家乡创业一直是他的梦想。2016年底,在餐馆采购过程中,他发现了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且在本地较缺乏的平菇,便决定返回纳猛村,发展平菇种植项目。

    s_cbcf979f84104a0d8ed0ac057effd519.jpg 

    木引镇纳猛村罗俊家食用菌种植基地

    走进木引镇纳猛村,记者看到,在离纳猛村公路旁不到100米的地方,2个石棉瓦搭建的食用菌大棚显得格外显眼。在大棚里,种植户罗俊正忙着给新长出来的平菇浇水,清理地上的卫生。。

    木引镇纳猛村种植户 罗俊告诉记者,“因为这两天天气热,温度比较高,我们洒水来降温,每天这个要洒2次,房顶上可以一直开起到一段时间才可以关,一般都是早上10点到12点,下午2点到4点左右发展食用菌种植,他算是“半路出家”。之前他一直在罗甸县城从事餐饮服务行业,两年前,他从餐饮业转行种植业,毅然决然在家门口创业走致富路。  ”

    说起当初为什么选择种植菌子时罗俊说:“原来我在罗甸开餐馆的时候,去菜市场买菜,看到这个菌子卖得比较好,价钱相当贵,所以我有(了)这个想法,不得开餐馆(后), 回来调查(食用菌)市场,后面去了安顺、贵阳调查市场,然后就决定回家来种这个菌子。 ”

    为了确保创业万无一失,罗俊在朋友的介绍下到安顺、贵阳等地学习了3个多月的种植技术。

    s_42d1cde6de164e6c9ee5632d001cca31.jpg

    罗俊查看基地食用菌长势

    2017年年底,有了技术保障的罗俊回到纳猛村,向镇信用社贷款了13万元,加上自己做餐饮业积攒下来的7万多元积蓄,正式启动创业之旅。罗俊在自家的土地上搭建了100多平方的大棚,买来粉碎机、打草机,装包机,并从安顺购进菌种,种植了1万多棒的食用菌。但由于首次种植没有经验,罗俊种植的第一批食用菌出菇量只有3千多棒,损失了近6万元。  

    谈到种植食用菌种植技术时罗俊说:“第一就是温度不会控制,第二就是石灰放得不够,第三就是管理欠缺,不得经验。如果石灰不得放足的话就会走丝走不好,然后不出菇。另外温度控制不好的话,长出来一点就会热死,温度高直接坏死。管理上就是原来水这些不知道如何用,大棚不会设计,就会出现死菇,发黄,发绿。 ”

    s_066face9158e43b6bc9d2a74af15aaa0.jpg

    驻村工作队员到罗俊家食用菌种植基地查看食用菌生长情况

    为了将技术学得更扎实,罗俊又辗转到六枝、广西等地参观学习,回村后他按照新技术标准种平菇,实现了出菇量80%的目标,他的创业项目开始走上的正轨。

    2019年4月,尝到甜头的罗俊又向信用社贷款10万元,用于扩建大棚和种植规模。截止目前,他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00多平方扩大到300多平方,菌棒也从最初的1万棒发展到2万多棒。预计年产量可达9万斤,年产值达30多万元。  

    罗俊说:“我想扩展,再建设一个棚,带动村里面的精准扶贫户来帮忙,带动他们就业,跟着我种他们也可以学习,学习后他们找到好的地方,他们也可以自己来种,(销售上)也可以共同拿出去销,只要找到路子,大家就业也比较好。”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莫昌玉

    编 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