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县坪寨村:养鸡大棚里跳起“致富迪斯科”
2020-06-26 14:00:00 刘万茂 姚春枝(实习)史传鸿 黄国燕
  • 云山雾绕处,鸡犬相闻时。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从山脚向上延伸,路的尽头就是坪寨村翁岩组苏友康的养鸡场。几个蓝色大棚随山就势,棚外山清水秀,几条运输饲料的便道将几个大棚串起来,养鸡场的负责人苏友康正开着三轮车,往每个大棚去“送饭”,苏友能和苏友兵两个人拿着筛子,将三轮车里的饲料分别“转运”到喂食槽。

    苏友康三兄弟给小鸡喂食.jpg

    苏友康三兄弟给小鸡喂食

    “把音箱打开嘛。”听到苏友康话,苏友能抬手将吊在鸡棚顶部的大功率音箱打开,一阵动感十足的音乐响起。

    “只有这么带劲的音乐才符合我们创业人的心情。”苏友康告诉记者,从1999年外出打工算起,自己已经奋斗了20年,20年时间就像过山车一样。以前,他打工去过很多地方,还当过制造厂厂长,月工资最高时超过1万元。

    小鸡“吃饭”了.jpg

    小鸡准备“开饭”了

    “不管外面再怎么好,还是想回家创业。”因为长期在外打工,苏友康照顾不到老人和小孩,不能尽到一个“顶梁柱”的责任。后来,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回乡创业,利用多年的辛苦积蓄买了一辆卡车跑货运,还与人合股购买大货车,很快便在家乡实现了稳定发展。

    “很多人都羡慕我,但我还是不满足,想在干点其他事业。”2019年,经多方学习之后,苏友康瞄准了养鸡行业。投入资金近60万元建了三个养鸡大棚,共有2000多平方,计划1年养2批,每批在2万羽左右。

    活波可爱的小鸡.jpg

    活波可爱的小鸡

    “我原来积蓄的资金根本不够,基础设施建设都差点转不过来了。”苏友康告诉记者,本以为自己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刚开始创业没多久就碰到了困难,他才知道创业的难度有多大。

    “后来得到了李主任他们的扶持,才有了基地现在的样子,心里很感谢他们在关键时刻拉我一把。”了解到苏友康三兄弟的基地情况后,板庚信用社主动上门了解情况,给予金融扶持。

    李万刚到基地查看小鸡生长情况.jpg

    李万刚到基地查看小鸡生长情况

    今年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让苏友康的养鸡场雪上加霜,板庚信用社再次出招,结合“助力复工复产·支持春耕生产”抗疫行动再贷款的相关文件,在实地考察之后,又立即按照新的文件规定对苏友康的贷款作了调整,将原20万元的致富通贷款调整为10万元的创业贷和10万元的产业贷,调整之后,贷款利息(除政府贴息部分)从7000余元/月降低到了3000余元/月,帮助苏友康度过“疫情后的发展难关”,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信贷风险。

    有了板庚信用社的“金融支持”,苏友康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用心思考一些“新招式”。

    信用社人员了解鸡舍情况.jpg

    信用社人员了解鸡舍情况

    “要让棚里的小鸡都会跳‘致富迪斯科’。”苏友康发明了“音乐养鸡法”:每天都给小鸡放音乐,有时在投食的时间放,有时也会一放一整天,目的是让小鸡听惯高分贝音乐,对于外界突如其来的噪音或下雨打雷等恶劣天气产生免疫能力,不会因高分贝的噪音而被惊吓。因为惊吓过度可能会导致小鸡生病甚至死亡。

    苏友康还认为,动感的音乐能刺激小鸡的“运动神经”,长期处于运动状态的鸡长大以后肉质口感更好更受市场青睐。

    “我们的销售主要是发往贵阳,同时也有公司保底收购,销路不担心的。”苏友康认为,创业是个艰难的过程,不管怎样他们都还要坚持,要带着村里的乡亲们一起干,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李璨

    编 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