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阳镇董油村:养蜂兄弟传承养蜂术,发展甜蜜产业带乡亲
2020-06-29 12:00:00 计秘密 黎庆贤 罗元冬 白云(见习)
  • 边阳镇董油村的邹应刚和邹应发是堂兄弟,多年来,他们继承和改进家族养蜂技术,“联合”创业,闯出了一条甜蜜的致富路,带动部分乡亲脱贫增收奔小康。

    这段时间,天朗气清,濛江两岸荊条花满山遍野,在边阳镇董油村邹应刚的养蜂基地里,挤满了前来品尝和购买天然蜂蜜的亲戚和朋友,以及一些闻讯而来的顾客,大家在观赏完养蜂基地的生态环境后,便开始现场割蜂蜜、品尝、购买,现场热闹非凡。

    邹应发正在收割蜂蜜

    “今天是我们基地第一次割蜜,通过举办免费试吃活动,让广大顾客朋友免费品尝纯天然的荆条花蜜,感受一下荆条花蜜的口感。”邹应刚告诉记者,年轻时的自己一直在外闯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念家的情结也在不断滋生。去年10月份,40岁的他决定回乡发展,与一直在家从事养蜂行业、并且已有8年养蜂经历的堂弟邹应发一起,继承家族“产业”,开启发家致富路。

    0721449b63d84f1cb5d7c7fce8c1c547.jpg

    邹应发与蜂子合影

    “这是我们养活一家老小的生计,我们也希望能够把养蜂的这个技术传承下去。”邹应刚说,家族里几代人都是以花为媒,靠养蜂为生。到他们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

    蜂箱

    决心心中下,行动脚下行。通过前期考察,邹应刚决定在水源干净、生态环境好,并且荆条花丰富的董王河畔进行蜜蜂定点养殖,并在堂弟邹应发的推荐下,从安顺、长顺等地花费2.7万多元购进33箱蜜蜂开始养殖。为了提高蜂蜜的产量和口感纯度,邹应刚在蜂桶和摇蜜上进行了改进。同时,以50%的技术股邀请堂弟入股他的养蜂基地,为养蜂做好技术保障。 

    “这片山上有上万亩的野生荆条花,满足了蜜蜂聚集之后的花粉供应需求,所以我们把基地选在了这里,主要采取定点散放饲养的方式。”邹应刚的堂弟邹应发,别看他今年才22岁,已经是养蜂基地的技术管理人员。早年由于家里贫困,他从15岁就开始帮助家人一起养蜂接济家里,到目前为止已有8年的养蜂经历。说起养蜂,邹应发说得头头是道。

    bcbe56ce6ca045879551b854ab39f358.jpg

    养蜂基地的广告牌

    因为看好养蜂产业,今年年初,邹应刚又新增了近50箱蜂蜜,按照预估80多箱蜜蜂每年割3次蜜,每箱每次平均割15—20斤,预计年产量3600斤,按市场价150元每斤计算,产值达50多万元。目前,在邹应刚的用心呵护和邹应发的精心管理下,去年养殖的33箱蜂蜜产量达100多斤,产值1.5万多元。

    晶莹剔透的蜂蜜

    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养蜂产业的同时,邹应刚和邹应发兄弟二人还带动了周边的3户群众就业。堂弟邹应发还买来150箱蜜蜂免费发放给有意愿养殖蜜蜂的群众,通过教授给群众一些养殖和管理的技术,然后通过利益平分的方式,带动群众一起增收。如今,在董油村、巴当小学以及七道拐等地已发展蜜蜂养殖200多箱。

    “39户农户、贫困户合作的150箱,我们总的割了600斤蜂蜜,通过市场150元一斤,就是9万,农户这一块就分到了4万5,细算到每一个家庭,他们每户也能得2500到3000。”邹应发说,养蜂是一件苦差事,每天都要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单调、寂寥、奔波,但在养蜂人的眼里,能养出蜂蜜、能改善家里的生活、能带动乡里乡亲,日子也就像蜂蜜一样甜,这也是养蜂人的精神传承。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刘佳鑫

    编 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