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甸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驱车而行,记者的目的地是曾经有名的深度贫困村——罗悃镇纳闹村。
纳闹村位于罗悃镇东南部,辖4个自然寨11个村民小组460户2036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2014年,该村贫困发生率为52.95%。
纳闹全景
曾经纳闹村怎么个贫困法?村民们反馈最难的是“路的问题”。
“只要下一点小雨,鞋子上都会沾满泥巴,我们一般没事都不愿意出门。”
“不好意思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因为根本找不到下脚的地方。”常年在外务工的小伙蒙军告诉记者,每到过年“回家”是一件尴尬事,又想回又怕回。
曾经的泥巴路
曾经的茅草屋
驻村第一书记杨胜敏回忆起刚到村里时的情景,乱、脏、差……印象糟糕透了。
但是刚进寨子,一条干净整洁的通村公路改变了记者的行车期间“道听途说”的印象。
驻村第一书记杨胜敏接受记者采访
“肯定要改变啊,要不然不是白来驻村一场?”杨胜敏笑着告诉记者,到纳闹驻村后,他与其他驻村工作队员、网格员同心协力,严格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步工作法”的要求打好“四场硬仗”,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干群齐心、奋力攻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外出务工青年蒙军接受记者采访
“现在路修好了。” 蒙军说,去年回家过年,看到寨子上的变化很大,特别是通往他家的小路,从泥巴地变为了干净平整的水泥路。现在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他有自信邀请朋友来做客了,而且村民们还用上了自来水、厕所、厨房等等,和城里的生活环境几乎没什么区别。
“不仅环境变了,村民思想变了,农村产业也和以前不一样。”杨胜敏自豪地说,今年以来,村里按照脱贫攻坚“冲刺90天”的安排部署,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解决广大群众的收入问题,积极引导群众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在村里发展蔬菜、种桑养蚕等“短平快”的农业产业项目,目前,村里蔬菜基地种植的300亩蔬菜已经全部上市,群众收入有所提高;种桑养蚕目前种植桑树100亩,长势很好。
纳闹新貌
于此同时,村里修建了两栋共1000平方的蚕房,为群众养蚕提供了场所保障。为了方便群众发展生产,村里全面实施通组、串户路,争取项目支撑修建了5座便民生产桥,为群众解决了农业生产和运输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村里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争取23个护林员、清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在充实村级事务队伍力量的同时,也解决了在家贫困劳动力的收入问题;对于“两无”人员、智障、残疾、劳动效率偏低等特殊困难群体,采取低保救济等民政保障措施。
纳闹新貌
如今,村里已经实现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全覆盖,群众就业创业较为稳定,生产发展有序推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纳闹村到处田野飘香,处处皆景,随着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持续开展,一幅幸福和谐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开始铺展开来。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刘佳鑫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