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家住罗甸县木引镇云保村的村民江海返乡创业,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发现商机,利用自家民房,在麻山腹地的小山村里创办了制衣车间。三年后的今天,江海的制衣车间逐渐走上了正轨,为10多名村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成为村里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带民增收致富的“加油站”。
来到木引镇云保村,公路旁的一个用私人民房改建的制衣车间格外引人注目。车间内机器轰鸣,员工们正在对裁剪好的布料进行加工,制作衣服成品。车间负责人江海和妻子黄艳正在测量、裁剪布料,忙得不亦乐乎。
“制作衣服前的测量、画图和裁剪要求非常高,所以一般都是我们夫妻来做,然后再交给员工去制作。”江海一边忙活着手上的工作,一边对记者说到。
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
江海说,创业前,他与妻子一直在外务工。多年的打工生活和远离家乡亲人的思乡之苦,以及对于家里的老人小孩缺乏照顾的忧虑,让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但那时江海没有创业的经历和经验,具体要发展什么,他并没有清晰的目标。直到一次回乡过春节期间,去参加村里过世老人的丧礼,看到老人的子女身上的孝衣江海得到了启发,这才定下了发展目标走上了创业之路。
“最初想到孝衣这一块,是因为农村基本上老人过世都要用,孝子都要穿,也是一种传统,所以想到了来开这样一个制衣厂。”江海向记者说起了自己创业初期的想法。
2018年4月,在经过前期充分的市场考察后,江海与其堂哥一起,以4000多元从浙江台州购进2台缝制机器,以20多万元从陕西购进5吨的制衣布料,并利用江海自家居住的民房作为制衣厂车间,并取名为兄弟制衣,后因其堂哥有其他发展而退出合作改名为吉照制衣厂。白天楼下工作,晚上楼上休息,在这简易的小小制衣车间里,江海努力编制着自己的创业梦想。
然而,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由于没有创业经验,也没有销售渠道,更不懂得如何宣传,向客户推销产品,得不到客户的认可,一个月都拿不到一个订单。这让还在摇篮中的制衣厂陷入了困局,江海几次想放弃,但是家里人都鼓励他坚持下去,继续下去。
江海的妻子黄艳回忆说:“最难的时候衣服也做不好, 也卖不出去,当时都想放弃了。但是转念一想,既然回家来创业,设备也全部准备好了,如果放弃的话,就等于前功尽弃。所以我们就慢慢地改进,拿别人的样衣来比较,如何把衣服做好,一边改一边做,慢慢的就打开了销路。”
直面问题要勇气,解决问题靠水平。找准了问题症结,然后对症下药,再大的困难也能迎刃而解。没有创业经验,江海就跑去当地的制衣厂进行参观学习,化缘取经;没有销售渠道就自己建立销售路子,多次跑到望谟、紫云以及罗甸本地,通过主动上门发放名片、寻找代理商等方式,逐渐打开市场。如今,在紫云、望谟、罗甸等地都有江海制衣厂的代理商,经营范围也从孝衣批发零售扩大到来料服装加工,涉及校服、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加工等,制衣厂年收入增加至20多万元。
江海正在教授工人制衣细节
制衣厂走上正轨后,江海看到当地留守妇女较多,于是便决定招聘留守妇女,让她们实现就近务工,解决她们工作挣钱和照顾家庭的需求矛盾。
罗甸县木引镇云保村村民班小兰在制衣厂工作了差不多两年,她说工厂离家近,一个月工资也有两三千块,还能照顾家,比外出务工方便多了。
江海告诉记者,现在制衣厂里的工人大多数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她们中的一部分曾经在外务工,从事的也都是制衣的基础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工作上手快,除了农忙时节,大部分每个月能收入三千块钱左右,可以为家庭减轻一些生活开支负担。而针对离制衣厂比较远,又想务工的村民,江海夫妻俩便将裁剪好的布料和样品亲自送到村民家中,让村民在家中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与记者讲到创业初期的艰辛
如今,在江海小小的制衣厂里,加上江海夫妇俩,就有工人9人,在家里制作的村民有4人,每年发放工人工资达10多万元,为坚守在家的留守妇女们拓宽了增收渠道。
“下一步,我将继续扩大规模,再增加一点就业岗位,解决更多的村民就业问题,增加他们的收入。其次,我们将加大对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产品质量。”江海说,他还想进一步拓宽市场,打开销路,增加收益,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把制衣厂做大做强。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刘佳鑫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