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悃镇干村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住新房、路到户、水到缸,世代不忘党中央。”群众的口碑折射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幸福感的不断攀升。
近年来,干村村认真贯彻落实住房保障政策,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得农村人居从“有得住”,到“住得好”,从“住得好”,到“住得宜居科学”,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走进村民王世原家,屋内灶台、厨具、冰箱、衣柜一应俱全,自来水也拉到了家里,屋子周边种满了绿油油的蔬菜,俨然一幅幸福美满的山村田园画卷。
王世原的新房子
“国家把我的房子给修好了,现在有得住,有得吃还有得穿,生活好了,什么都好。”王世原告诉记者,在过去,他一直住在一幢破旧的茅草屋里,门口的路不通,水也不方便,要想发展种养殖业,增加收入,修建房子,又担心种出的东西运不出去,建筑材料也运不进来,因此,修房子的事一拖再拖。2017年,干村村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了解到王世原家的情况后,便通过“一户一策,因户施策”帮扶政策,积极帮他向上级申请了危房改造指标,当年王世原就告别了居住20年的茅草屋,拥有了宽敞明亮小平房。
王世原在整理灶台
为帮助像王世原一样的村民住上新房子,干村村强化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始终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和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等民生实事,把保障民生、改善环境当作重要举措来抓,切实解决全村的居住安全问题,改善居住条件,为村民带去看得见的幸福感、获得感。
“我们在老家的房子很破旧,已经不适合人住了,没有水喝,而且路都是泥巴路,不好走。”罗悃镇干村村搬迁户白学力告诉记者,以前从村里到乡镇上去,得走十多公里才能到,有时候生病了也没法到镇上去治疗,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他们从乡村搬到了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他感到很幸福很满意。
白学力介绍他们搬迁过来后的好日子
截止目前,干村村共组织实施完成农村房屋改造提升34幢、易地扶贫搬迁61户290人。全体村民都住上了安全房,完成改厕200所,改圈214个,改厨222个,建设垃圾焚烧池7个,极大地提升人居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如今的干村村,寨寨都通了水泥路,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村里还发展起了种桑养蚕等富民产业,并建成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实现了“公共环境美、基础设施美、产业发展美、文化内涵美、群众精神美”的良好局面。
村民都住上安全房
“现在住房条件好了,村里的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也得到改善,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提升。”罗悃镇干村村村支书白洪荣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加强基层堡垒建设,强化村民自治,让村民自主管理村级事务,加强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效,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引导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摒弃等靠要的陈旧思想,靠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刘佳鑫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