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后,马廷科的妻子才半开玩笑地告诉他:“你知不知道,当年搞退耕还林的时候,家里没米没油,我都是偷偷拿个袋子从后门去到邻居家里借的米,油也去妈那里借过几回。”
马廷科愧疚不已。那是2004年,边阳镇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乡里来的干部在油海村忙活了两个多月,每天在家吃饭,对柴米油盐从来没个数的马廷科把做饭烧菜的任务交给妻子,“今天做几个人的饭,菜里多放点油。”“明天有几个人来家里吃,记得搞点肉。”他并不知道,顺利完成“任务”的妻子,默默从后门溜出去过多少次。
如果当年没有下定决心当村支书,马廷科现在的家产可能已有上百万。初中尚未毕业就掌握了电工技术的他,在基础建设发展迅速的这几十年里,原本有大把挣钱的机会。
上世纪80年代,边阳镇的电工几乎都来自油海村,马廷科也是其中一员。那时,他是当地电力公司下属工程队的工头,干一个月就能挣三四万元,是村里第一个用上传呼机、骑上摩托车的人,自然也成了当时罗甸县唯一的人民银行重点关照的大客户,每到年末,银行总会邀请他座谈聚餐,可谓风头无两。
油海村村支书马廷科
油海村1982年左右就通电了,木质电杆撑起电线,昏暗的灯光在不够稳定的电压支持下闪烁,电费按灯泡的个数来算。后来附近修起水电站,牵来的高压电线让灯光稳定下来,村民们卖了桐子凑钱请来马廷科这样的施工队,自费安装电力设备,边阳镇的村寨逐一被点亮。
不过,那时大多数乡镇还处于贫困之中,好不容易能建起变电站,也可能因为付不起安装入户电表的费用而仍处于黑暗之中。
1995年,马廷科在罗妥乡俄村和牙村施工,安装变电站的时候,一个妇女天天来现场找活干,可到了安装入户电表时,她便不见踪影,好奇心驱使马廷科去到她家,推开大门时他便明白了。昏暗的屋子里破败不堪,床铺上方挂着一块油布,就是为了防止漏雨时打湿被褥,马廷科当即告诉她:“入户安装要支付的600元钱,你不用管了,电表我这就给你安上。”这对他来说就是件小事。六七年后,马廷科在县医院办事,听到有人叫了一声“马工”,他愣了半天没认出来,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年他帮过的妇女,如今已结婚生子,仍然没有忘记曾给她们送去光明的人。
这样的故事有不少,不仅不收钱,还常常给施工地的贫困家庭送去书包、衣服等物资,那时当地的少数民族不会说汉话,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默默流泪。
油海村村委会的办公楼
或许是这样的恻隐之心,加上能说会道的高情商,以及人脉广阔、善用资源的办事能力,让他注定成为村干部的不二人选。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计划生育、征收农业特产农业税等重头工作在农村展开,当时的村支书年纪较大,马廷科的父亲任调解主任担起重任,忙得不可开交。恰逢村里的进村公路又烂又窄,重修公路的呼声越来越高,更是有些焦头烂额。
过年时,乡政府干部来马廷科家吃饭,大家聊起村里的各项工作,回家过年的马廷科也谈了谈自己的想法,说起那条公路,他索性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找来10吨水泥和10箱炸材,打算给村里提供点支持。万事俱备,却偏偏欠了东风,父亲推说自己和村支书的年纪都大了,干不了这个活儿,“要修你自己去修。”一句话就把“烫手山芋”丢到马廷科手上。半途而废不是他的性格,这条路竟在他的组织下三下五除二地修通了。
他说过的话和干过的事都被在油海村驻村的乡干部和村民们看在眼里。2001年村里改选,乡干部没和他商量,直接把名字报了上去,最终以800多票的成绩高票当选。
村里建设了大量健身器械
得知自己当选村主任时,马廷科有点懵,第一反应是拒绝。“你能说会道,脑子又灵活,树上有只麻雀你都能把它哄下来,当村主任肯定也没问题。不如试试看?”乡干部一番话成功说服马廷科。结果,这一试,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再也没有离开过油海村。
2001年任村主任,2003年当选村支书,计生、税改、退耕还林、解决旱季用水问题……马廷科接手后,棘手的工作是一件接着一件。当选几年后,马廷科成了边阳镇出了名的“乞丐支书”,因为如今村委会办公所用的那栋3层小楼,几乎都是靠马廷科和村主任两人搭档去跑贷款、借钱、赊账而建起来的。不仅赊办公家具,他还在2008年时赊来一台电脑。
那是全村接通网线后的第一台,也是当时唯一的一台电脑。马廷科知道这台电脑未来能派上大用场,只可惜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也从未有机会研究过。如今有了硬件设备,他就要开始提升自己的“软件”了。
在办公桌旁的墙上贴着小学生用的拼音表,案头放一本字典,马廷科白天处理村里的各种事物,晚上就坐在电脑前开始研究“a、o、e”,从2008年年底到2009年,他通过自学掌握了拼音打字,之后便迅速建了一个QQ群,把在外打工的村民们都拉到这个群里,同时买来摄像头,通知村里的老人和小孩,可以在约定时间里来办公室与亲人视频聊天。
马廷科坐在一旁,看着80多岁的老人坐在电脑前,脸上变换着惊讶、喜悦或伤感的表情。他们从未通过这种方式与千里之外的亲人重聚,小小的屏幕里,是真实的面孔和声音,可伸手又无法触摸到对方。马廷科看着老人聊着聊着笑得脸上挤满沟壑,说着说着又潸然泪下,自己心中也五味陈杂。当老人挂断视频,起身道谢时,他的心里升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这样的通讯录油海村村民人手一本
在过去的油海村,村民与村干部沟通不畅,彼此之间存在很多误会,对村支两委的工作也不理解,甚至有人利用学校的广播公开辱骂村干部,马廷科压力很大。但几年工作干下来,尤其是这位80多岁的老人在自己面前流露真情时,马廷科更坚定地相信,唯有沟通才能让一切都好起来。
QQ群让他找到了一个凝聚人心的方法,之后开始流行微信,他也第一时间下载学习使用,又建起了好几个微信群。如今,还注册了抖音账号,但凡村里开展一项工作,他总会在微信朋友圈和抖音等平台上第一时间发布动态。这么做,不仅是为了记录自己工作的点滴,更是让村支两委的工作更加透明。
除了线上保持沟通,当地村民人手还有一个小本本。这是本脱贫攻坚通讯录,封面的左右两边各有一行蓝色的字:“不忘党恩深似海,实现小康要加油。”翻开通讯录,每一页都有一名村干部的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还配上一张照片,村民想找谁办事,打开这个小本本就一目了然。这本通讯录已是油海村更新的第四个版本。
油海村将新貌图片印在墙上,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马廷科从来不惧村民“唱反调”,他常说:“有人愿意提意见,就意味着你有整改的机会。”村里有位60多岁的老人,几乎处处与村干部“作对”,但平时又表现得像个热心人,邻居家有事,需要帮忙,他都忙前忙后地张罗,就连村里修串户路时,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起床挨家挨户地喊:“起来啦,起来做活路咯!”
这么一个热心人,却唯独“见不惯”村干部们做的工作。马廷科十分不解,便上门找他交流谈心,他也毫不客气地当场提出不少建议和意见,马廷科明白了,这位老人的存心“找茬”,其实是在用他的方式向村干部表达自己长期不受重视的委屈,他将老人发展成为党员,此后,村里的大事小事他更加积极了。
“会做不会说,是憨干;会说不会干,是吹干;当村支书,要会说又会做才行。”马廷科一直记得县里的一名干部和他交流时说的话,他自己也除了“会说”之外,更做到了“会干”。
村里的篮球场是全村人凑钱修建的
2010年,村里闹了一场非常严重的旱灾。原本处于麻山腹地的油海村,过去就长年受季节性缺水的问题所困,马廷科到现在都对当年取水的艰难记忆犹新。
他还在读小学时,天不亮就要起来挑两个桶去村里唯一的水源地占位置排队,常常到了放学,都还不一定能排到他。后来当地经历过修建水窖、引自来水等阶段,总算是解决了全村的用水困难。而如今这场旱灾又让村民们人心惶惶,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打算回乡,为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去找水。
马廷科在QQ群里安抚着大家:“我向你们保证,就算我自己没水吃也不会忘记你们家老小,你们就安心打工好了。”他组织党员们随时查看没有劳动力在家的家庭是否缺水,村里的一名老人带着村干部们到山上的溶洞去找水,每次都是老人艰难地爬进溶洞,有的地方甚至需要匍匐前行,进去之后再放入设备把水抽上来,这位老人也因事迹突出而火线入党。溶洞的水抽干了,马廷科等干部又去乡里和镇里想办法要水,让油海村安然度过了那次大旱。
2015年,马廷科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在一次2009年黔南州组织的支部书记培训班上,马廷科做交流发言时,煞有介事地在电脑上打开了他做的PPT。在当时的农村,电脑都算比较新鲜的玩意了,更别说做出颇有技术含量的PPT,这让不少人刮目相看。洋洋洒洒说了90分钟,不少听众在会后夸他:“都是你的亲身经历,说得太精彩了!”
2015年,马廷科登上全国劳动模范的表彰舞台。这一特殊荣誉算是对他过去十多年工作极大的肯定,表彰过后的2016年,全贵州进入到艰难而紧张的脱贫攻坚战中,马廷科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从清晨到凌晨,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走家串户开展工作,熬夜成了常态,而赖以维生的电力工程,早在2009年就断了,如今更是除了微薄的工资之外,不再有其他收入。
年轻时也风光过,如今儿孙满堂却过着清苦的日子,近几年,他被给予副科级待遇,工资提高不少,可也全都用在了工作上。他并不后悔,只是对家庭充满内疚。
油海村脱贫攻坚通讯录的封面图片是村里的俯瞰图,青山之间,白墙青瓦的房子旁,乡村公路像几条白色的丝带向外延伸。这幅图出自马廷科之手,他是罗甸县摄影家协会的会员,记录了油海村不同时期的面貌,不知当他举起相机对准这片大地时,是否会想起自己为之努力奔忙的岁月。
来 源|天眼新闻
编 辑|李璨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