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贵州“双果节”】龙坪镇六一村:农旅融合“赋能”火龙果基地 让 “红色产业”成为“绿色银行”
2020-08-08 11:23:12 计秘密 杨昌林 白云
  • 罗甸火龙果是2020年贵州“双果节”的主角之一,其绿色生态的品质、清甜多汁的口感备受市场青睐,成为引导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脱贫利器”,是贵州省“一县一业”政策扶持的重点产业。近年来,罗甸火龙果不断突破发展瓶颈,走上了“鲜果销售+精深加工+采摘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龙坪镇六一村的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就是当地按下产业发展快进键,实现“农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特例。

    9e0d94b96568470788838d5587a2c447.jpg

    龙坪镇六一村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

    这段时间,龙坪镇六一村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里的第3批火龙果又开始陆续上市了。在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新鲜的火龙果,分拣、包装,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发往全国各地,让顾客品尝到新鲜美味的罗甸火龙果。

    3756f1e6771f4e999dc0536f87b4a96b.jpg

    村民采摘火龙果

    龙坪镇六一村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负责人袁伟华告诉记者,这次是今年的第三批果子,上两批果子大概有20万斤左右,这果子预计在10万斤左右。受到疫情影响,现在的销售价格不是很高,批发价在2.5元每斤左右,比起往年来说价格还是有所下降。

    2014年,正值罗甸县大力推进“一县一业”火龙果种植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龙头企业带动,实现罗甸火龙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作、有效带动农户发展、提高农户收入,罗甸县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于2014年9月引进贵州省罗甸县红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六一村荒坡3000多亩种植火龙果。目前基地种植面积2800多亩,投产面积2000多亩,解决当地群众50人稳定就业,高峰期用工量可达150多人,每个月发放工人工资近10万元。如今,六一村的荒坡上的“红色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一个月工资2000左右。”村民杨秀扁告诉记者,自己在基地里的工作主要是采果,除草,追肥。

    为了让火龙果的品相和口感达到最佳,基地虽然采取的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但在火龙果种植上,基地采用的是人工入园除草,施有机农家肥,着力打造罗甸绿色、生态、安全的火龙果,不断擦亮“中国火龙果之乡”的招牌。

    a78646fea56f429fb2920734e05b9004.jpgedeb2f22b9cd4e4c926e5bebc828392d.jpg

    火龙果分拣打包

    今年,受疫情的影响,火龙果线下销售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不影响火龙果的销售,减少损失,基地线上销售紧急上线,有效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影响。由于近年来红心火龙果在品相和口感上的良好口碑,火龙果的线上销售很快打开了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如约而至。 

    今天要把这3000-4000斤的水果快递出去。罗甸县韵达快递电商部负责人黄元波说,仅他们公司一家,前一天就接到了500多单的网上订单。

    农旅融“赋能”火龙果基地。2017年以来,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就借助罗甸县“中国火龙果之乡”“中国长寿之乡”“贵州小三亚”的名气带动,着力打造“农旅融合”新样板,不断完善园区景观打造、基础设施建设。在园区内实行鲜果采摘、生态餐饮、休闲娱乐,以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又让产业助推旅游前行,形成良性循环,新增带动10多户群众实现就业增收,让群众也能共享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带来的红利。

    d8d41bd3875d4122aa07fc624fc8d552.jpg

    火龙果整装待发

    罗甸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负责人袁伟华说,未来他们将通过农旅融合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在3年内,规划黄花寨种植火龙果2500亩,七一村2000亩,届时,将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100人以上,带动周边群众200户发展火龙果种植5000亩以上,实现产业扩模提质,农旅融合互促发展。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莫昌玉

    编 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