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富,则百姓富。近年来,沫阳镇联合村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全面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充分激发农民活力,做活产业扶贫大文章。
沫阳镇联合村高粱地
走进沫阳镇联合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高粱地。“我们老,去哪点打工都没得哪个要,来这里干活一天75块钱,混点生活。”村民潘顺英说。
地里,一群60多岁的老人正在收割高粱。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对于这些老人而言是一份很不错的经济来源。
村民们正在收割高梁
沫阳镇联合村位于深山腹地,曾经是深度贫困村,层层山峦挡住了发展之路,村民们过去只能靠种植基本农作物维持生计。如何摆脱单一的产业格局,实现“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是联合村转型发展新产业的重要内容。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村子念一本经,产业扶贫,旨在变‘输血’为‘造血’。选对产业,上对项目,既是起点,更是赢点。近年来,联合村通过优化单一产业,选择种植周期短、产量高的高粱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
陈东是村里的一名90后,今年年初,在“村两委”的鼓励下,他流转了100亩土地试种红高粱,起初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获得了不错的收获。
成熟的高梁
联合村村民陈东对记者说,“我是在今年才开始种的,大约种了90多亩地,总产值在5万多斤,每斤以1块2的价格公司包回收,然后总的就有6万多元的进账,前期的投入以及肥料这一块人工,算下来在3万元左右,然后我的收入也有3万多块钱,还是比在外面打工强。”
种植高粱,不仅自己有收成,还能带动当地群众的就业。眼下,正值高粱的丰收期,每天高粱地里的用工量能达到30人次左右,乡间沃野变成农民群众上班陈东
陈东告诉记者,现在是丰收季,每天的用工量在30人左右,现在每个人的工资是一天在75元-90元之间。
收割后的高粱杆被陈东利用到蚂蚱养殖产业中,这段时间高粱杆成为了蚂蚱们的主食。
近年来,沫阳镇联合村以市场为导向共培育生猪养殖、绿色谷子、旱地瓜菜等扶贫产业,带动全村90%以上的人实现增收,以龙头带动为核心,大力培育和引进经营主体,以组织创新为重点,以资产和资金入股、订单收购、吸纳就业等多种形式,构建了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管主体利益联结机制,让山村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实现了脱贫致富。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莫昌玉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