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罗甸县融媒体中心推出教师节特别策划,开设“尊师崇德 感念师恩”专栏 ,用声音感恩每一位老师。近年来,随着教育均衡发展在持续推进,罗甸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校点撤并等改革措施,罗甸教育呈现出均衡、特色、分类发展的良好态势。乡村小学是罗甸教育中“最小的细胞”,乡村小学教师引领乡村教育的关键,承担着为留守儿童群体启蒙开智等任务。今天我们的记者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罗甸较为边远的乡村小学,认识坚守在那里可爱可敬的老师们。
“小蝌蚪找妈妈,预备,读。”
“小蝌蚪找妈妈,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
朗朗读书声,浓浓学子情。
这位正操着一口不太地道的普通话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正是罗甸县凤亭乡勤丰小学校长韦建肯。
给孩子们上课的韦建肯
“我呢,负责一年级的数学、美术,二年级的语文、体育,还有道德与法制,总的有五门课程。主要因为我们学校的老师比较少,所以我们学校的4位老师必须每人要负责多门课程,才能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韦建肯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只有4名老师,他不仅要承担校长职务,还要当班主任,更是一名“全能”老师,同时也是留守儿童孩子们心中的“爸爸“。
韦建肯是广西天峨县人,1999年从三都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安排到董王油尖小学任教4年,后又因组织安排调到红水河镇小学任教5年。2009年,由于父母年迈,也不方便照顾家里妻儿,韦建肯主动申请调到离家较近的凤亭乡勤丰小学,隔着红水河与家相望。就这样,韦建肯在红水河的一边坚守三尺讲台,同时照顾着另一边家中的妻儿老小,他成为了其他老师口中的“跑教”老师。
凤亭乡勤丰小学
韦建肯告诉记者,一般一个月只回一次家,家里有事才回去,平常一般都不回去。去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骑摩托车,一路上大概需要三四个小时左右。
在记者问到韦建肯为什么不选择调回去时,他意味深长地说,当初来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既没有电,路也不通,教学条件也极其恶劣,自己也曾动摇过,但每当看到乡亲们善良、朴实的笑脸,孩子对知识渴求的眼神时,他又再一次的“失信”于家人,继续留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
“在以前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也是成功走出大山的人,成为一名教师。所以我也希望在三尺讲台上,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圆梦未来。”韦建肯说,勤丰小学已有50多年的办校历史,输送了无数优秀的乡村学子,虽然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慢慢地走向没落,但只要还有一名学生在,他希望自己能像这所老校一样,发挥自己最后的余热。
到学生家家访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乡村小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再加上全国范围内推动教育均衡发展,部分乡村小学被取缔或者合并,只有部分乡村小学因为特殊原因被保留了下来。勤丰小学也因为距离乡级中心学校较远,并且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小孩要出去外面读书,老人无法跟随照顾,只有选择就近入学而被保留了下来。但由于被留下的学生主要是部分家庭困难和留守儿童,导致学校生源不足,许多老师也被纷纷调走,作为最后的坚守人,韦建肯和另外两名教师选择留下来。由于学生较少,也没有外语老师,目前,勤丰小学只开设了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3个教学班,共有学生70多人。
“幼儿园和小学是孩子成长的启蒙阶段,引导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虽然是乡村小学,但也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韦建肯说,无论老师如何少,该开设的课程一门也不能落下,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第一步。
正在加班的韦建肯
采访中,和韦建肯坚守在勤丰小学的教师盘朝华告诉记者,韦老师在学校已经坚守了11年,平时就非常关心山村的孩子,还经常利用周末到学生家中辅导功课,始终牵挂着学生,在教师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这句话是韦建肯老师的座右铭。无数次隔着红水河畔遥望家乡,思念亲人,无数个备课到深夜的晚上和拖着疲惫身体家访的坚持,韦建肯用坚守和执着撑起大山孩子们的希望,用温情温暖无数寒门家庭的心,也用坚守竖起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
“现在教育条件越来越好,许多家长也开始重视教育,然后把孩子送城市就学,乡村小学出现薄弱化,只有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在乡村小学读书。”韦建肯告诉记者,无论怎样,作为乡村小学最后的坚守人,只要学校还有一名学生,他就会一直教下去。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刘佳鑫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