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罗甸】黔南日报:烤烟正在成为罗甸深山区的产业新宠
2020-10-05 15:00:00 黔南日报 吴珊 刘雪红 李庆红

  • 8月31日,在平塘县鼠场烟叶站,工人正在对烟农交售的烟叶进行分级,满屋的金叶桔黄油润,香气十足。

    a072eb2b5815476b8165b1bdbadcabf0.jpg

    罗甸烤烟进入平塘鼠场烟叶收购站

    “这10多个工位的烟都是我的,有3000多斤,估计能卖5万元。”一位烟农主动上前搭讪说,他是罗甸县沫阳镇联合村董高组烟农杨秀兵,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种烟已经脱贫致富。

    杨秀兵种烤烟已经五年,开始贷款种,慢慢积累资金,面积逐年增大,去年种烟50亩,加上烟草公司的补贴,纯收入8万多元。

    “烤烟真是个好产业,只要种得好,就能挣到钱,自己富了还能带动其他群众致富。”杨秀兵说,今年他支付的劳务费就有5万元,有10个村民固定给他打工,平均每人有5000元收入。

    烤烟正在成为罗甸深山区的产业新宠。

    2019年,黔南烟草专卖局(公司)首次在罗甸县沫阳片区开拓烤烟种植新区,组建技术团队蹲守指导,手把手教群众种烟,助力罗甸脱贫攻坚。今年,州公司驻罗甸烤烟产业扶贫工作队针对去年烤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石漠化山区复杂的地理气候特征,对烟叶生产技术方案进行调整优化,突破了烤烟生产重要环节的技术难题。从种植情况看,烟叶分层落黄,营养均衡,长势整齐,株烟有效叶片达到17片至18片,609亩基地通过了贵烟基地单元高可用性上部烟叶开发项目的田间鉴评。从烘烤和收购情况看,烟叶颜色鲜亮,色泽均匀饱满,叶片柔韧度高,上等烟比例明显高于去年,种烟效益非常明显。

    坚定不移培育山区产业

    在罗甸开拓烤烟新区,培育烤烟产业,主要是基于带动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考量。

    2018年4月,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高体仁到罗甸调研时,罗甸县委书记杨朝伟将发展烤烟产业助力罗甸脱贫攻坚等想法提出来,得到了高体仁的高度认可。省局(公司)立即要求州局(公司)尽一切努力,帮助罗甸发展烤烟产业,助力罗甸脱贫攻坚。黔南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主动请缨,将紧邻平塘鼠场烟区的罗甸县沫阳镇列为黔南烟草的党建扶贫点,把帮助罗甸发展烤烟产业作为为罗甸脱贫攻坚加油助阵的突破点。

    分布在石山区里的烟地

    在黔南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和罗甸县的合力推动下,2019年,烤烟首次被罗甸县列为脱贫攻坚6大特色扶贫产业之一,组建了烟办,整合涉农资金为烟区修建机耕道和烤房。黔南州局(公司)从全州各地抽调6名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服务队驻扎烟区。为了培育这个新产业,做到了烤烟到哪,设施就到哪,技术就到哪。

    但是,由于深山区、石山区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前期受暴雨袭击造成涝灾、后期病虫害严重,加上单户种植面积过大、管理跟不上,当地老百姓接受新产业、新技术能力有限等等原因,2019年罗甸烤烟生产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去年交出的答卷喜忧参半,19户烟农中,虽然有17户都挣了钱,但有3户亏了钱,没有达到之前的心理预期。同时,在生产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罗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经理冉应海介绍,去年的1331亩烤烟,卖烟收入435.77万元,纯收入87.07万元,种烟户户均收入4.58万元。带动就业300人,其中贫困人口148人,带动群众务工收入171.7万元,其中贫困人口务工收入48.3万。“在带动就业增加务工收入上,效果还是很好的。”

    罗甸县2019年已实现脱贫摘帽,但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压力依然很大,必须选择一个稳扎稳打的产业作为山区群众的收入支撑。

    “非烤烟莫属。烤烟有最可靠的订单,有成熟的技术和服务体系,还有烟草部门补贴和农业保险做后盾,种植风险低,带动能力强,非常适合山区群众种植。”罗甸县委副书记龙仲芳说,一个产业的培育,不会轻易就取得成功的,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突破难题。“要让烤烟产业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老百姓底子薄、思想落后的山区扎下根,除了要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还要解决老百姓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正是当地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培育烤烟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今年,罗甸烤烟喜获丰收。全县609亩烤烟预计产量1400担、产值224万元,9户种烟户户均收入可达24.89万元,带动100多人务工收入75万元左右。

    因地制宜优化技术方案

    今年3月,黔南州烟草专卖局(公司)调整了驻罗甸烤烟产业扶贫工作队,临行前,扶贫队员何正祥、罗有江、李正鹏被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莫天前叫到办公室谈话:总结去年经验,调整技术方案,必须确保这个产业在罗甸贫困山区扎下根,造福山区群众!

    扶贫工作队认真总结了去年烤烟生产出现的问题和短板:一是烟地选择不够科学合理;二是单户面积过大,管理跟不上;三是前期受暴雨袭击造成涝灾,导致部分烟地后期感染病虫害,有的甚至绝收;四是新烟农占绝大多数,老百姓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有限。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调整了技术方案。”副队长何正祥说,从田间种植和烘烤工艺两个方面,对生产技术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烟叶分级

    在烟地选择上,侧重于交通便利、集中连片、肥力中上等、光照强、排水畅、通风好的土地;在品种选择上,种植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云烟87品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对每片烟地制定施肥标准,确保烟地营养平衡;提早预测病虫害,注重田间观察和预测,有针对性的进行早防早治;对烟农实行分类指导,全程一对一服务。

    对烘烤工艺进行了技术调整。技术员罗有江总结提炼出“阶梯降湿曲线”关键技术,制定了《罗甸云烟87烟叶烘烤工艺及操作规程》印发到各烤点,对烘烤师和烟农进行培训,为烟叶烘烤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针对烟农素质和技术状况,进行分类培训和指导。对基础良好的烟农,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对无基础的烟农,进行手把手指导,发现问题现场指点、培训;在烤房安装定时器,烟叶保水变黄好,使得“阶梯降湿曲线”技术得到很好的利用。

    同时,针对去年单户面积过大的情况,动员烟农下调种植面积,最高不突破100亩,确保烟地管理到位,技术到位。

    “施肥的时候,我们在现场用电子秤准确称量提苗肥,手把手地教烟农配备1%浓度的提苗肥水,在烟地里给工人做施用示范。”何正祥说,每一个环节都要盯紧,不然技术就会大打折扣。

    “6月25日,我在烟地里发现了斜纹夜蛾虫卵,提醒并指导烟农进行防治。”罗有江说,由于提早观察预测和早防早治,今年未大面积发生虫害。

    贫困烟农罗金伟的烘烤技术就是一空白,硬是从烧火开始教起,引小火、烧中火、烧大火、清炉等,还有控制仪的认识、设置、修改,再教他如何观察烟叶的变化。”李正鹏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罗金伟已掌握了基本知识,可以进行简单操作了。“烟农的每一点进步,都会感到欣慰。”

    “培育烤烟产业,稳住烤烟产业,我们更有信心了。”冉应海说,调整生产技术方案后,烟叶产量、质量、效益都明显好于去年。

      拔掉穷根需要“志智双扶”

    今年罗甸县烤烟种植涉及联合村、平岩村9户烟农,其中罗佰良、杨秀兵、罗金伟等3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工作队重点服务的对象。

    “我们在技术服务中,明显感觉到老百姓一方面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思想观念还很落后。”李正鹏说,要拔掉穷根,“志智双扶”的任务非常艰巨。

    烟叶采摘进入尾声

    7月23日晚,一场大暴雨伴着电闪电鸣袭来。11点过钟,李正鹏接到烟农罗金伟电话称,烤房停电了,备用的发电机发不动,赶紧过来看一下。李正鹏知道,罗金伟的5炕烟已经烤了三四天,正是大排湿和定色的关键期,如果不赶紧通电,损失至少4万元。

    李正鹏打起电筒,赶紧朝着罗金伟的烤房奔去。天正下着暴雨,山路湿滑,还有落石从山上滚下,非常危险。半个小时后赶到烤房,四周黑漆漆一片。李正鹏连喊了好几声都没有人应,他赶紧掏出电话打给罗金伟,“你猜怎么了,他居然回家睡觉了,让我帮处理。好像烤的不是他的烟,是我的一样。”李正鹏说,当时自己哭笑不得,只好打着手电筒帮他把发电机修好。

    “这样的故事多得很。”冉应海说,今年4月18号,正是抢时节移栽烟苗的关键时期,下午3点钟,他和技术员在贫困烟农罗佰良的烟地里指导工人移栽,罗佰良跑到他面前热情的拉着他说,走,吃少午饭喝酒去,明天再来栽。“我一下子就冒火了,劈头盖脸就给他一顿骂。”冉应海说,“硬是干着急啊。”

    这段时间李正鹏肾结石发作,医生劝他赶紧住院做手术,不要拖成大病,但是他每天忍着痛白天黑夜的往返于烟地、烤房和烟叶收购站,“哪里能请假啊,正是烘烤的关键时期,成败与否,就是这‘临门一脚’了。”李正鹏说,已经联系好了,9月20号烘烤结束后就去住院。

    “设备老化故障多,都是我们在更换、维修。今年光各类设备维修起码就有300多次。”何正祥说,特别是冷风门电机转轴经常坏,我们就用锡拉罐剪成小条进行维修,在烤的50间烤房都全部维修过一次以上。

    烟农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对技术员辛苦付出的奖励。

    杨秀兵说,去年收入的8万多元,是他这辈子挣得最多的一回,就这一季,让他脱掉了贫困帽。“种烟让我感觉浑身都是劲,每个环节都认真请教技术员,每道工序都精耕细作,才会有收成。”杨秀兵说,今年种了40亩,明年打算种100亩。这两年烟草公司的技术员蹲点罗甸,学到了很多技术,比如烘烤的时候,能看烟叶变化调节温度,能把控时间,完全可以独立烘烤了。

    590dfe9e225a4902bed38906ec17d010.jpg

    蹲点罗甸烟区的3位技术员每天在烟叶站、烟地、烤房来回巡查

    烟种得最好的,要数平岩村的王帮荣,去年他种烟70亩,种烟总收入32.81万元,纯赚了16.71万元,乐得好多天都睡不着。“有种一夜‘暴富’的感觉,特别不真实,但这确确实实又是真的,去年总共付出去8.4万元工资,在我烟地里打工的14个村民也挣得不少,自己富了,还能带动这么多人,非常有成就感。”王帮荣说,今年他种了84亩,从目前烘烤和收购情况看,收入只会多不会少。“明年要种100亩,土地都租好了。”

    “肯学的,勤快的,接受能力强的,都挣了钱。”罗有江说,经过两年的培训指导,平岩村的王朝军已经能调控设备,掌握温度湿度调节,查看烟叶颜色变化了,设备一般的故障也能自己处理。“非常好学,每一炕烟烤下来,他都会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他的烟一炕比一炕好,高兴得很。

    “烤烟产业至少给深度贫困的联合村带来三大变化。”带头种烟的联合村村委会副主任刘万兴说,一是产业成效给老百姓带来了收入的变化;二是科技兴农给老百姓带了思想观念的变化;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给石山区带来了耕作条件的变化。正是烤烟产业的进驻,带动了联合村的辣椒、高梁等产业发展,“今年烤烟、辣椒、高梁都是大丰收,村民开心得很。”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刘佳鑫

    编 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