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黔南州优秀新闻工作者李璨发言 李庆红 摄)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叫李璨,来自罗甸县融媒体中心,目前是罗甸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负责人。很荣幸今天能和大家在这里进行交流学习。我的交流稿题目叫《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时代,我们如何成长为“一鱼多吃”的全媒体记者》。说是交流,其实它算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我和我的同事们成长的故事。
今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十五年,在罗甸县融媒体中心成立以前,我曾经是《黔南日报》驻罗甸记者站的一名基层记者,我们的投稿范围为各大纸媒、网站,我们也被称为“图文记者”。即使是在2015年我们拓展了“两微一端”平台,我们的新闻稿件写作方向依然是以图文为主。
2016年后,微视频时代来临,“两微一端”升级为“三微一端”。我们也拓展了新的短视频平台,尽管那仍旧不是我们的主要平台,至少我们实现了从“无”到有。
2019年2月,罗甸县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3月,我们迎来了融合后的首次全县“两会”采访。为了让更多的群众第一时间了解“两会”进程以及会议内容,我们采取电视+微信公众号+图文直播的方式对大会进行了宣传报道。为了不影响会议进程,同时又能快速精准地报道这场盛会,我和我的同事们全程弯着腰趴在大礼堂二楼的过道上,一边收集其他同事在会场内发回来的图片,一边整理配上文字,上传发布。一场会议下来,我们的腿麻得像不属于自己,但当我们看到这场图文直播的数据时,我们很兴奋。21300人次的观看浏览量,和10万+没法比,但那是我们融媒体中心的兄弟姐妹们第一次“融合”的最好成绩,是我们的开门红,也是鼓励我们前进的希望和动力。
2019年4月,我们的“中央厨房”顺利竣工,一群“图文记者”和“视频记者”成功会师,从此,踏上了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时代发展的征程。从前的“图文记者”要学会在写好稿件的同时提高视频拍摄和剪辑的能力,“视频记者”则要学会将影像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还要学会拍摄图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记者要实现一次采集,多端发布,扩大新闻讯息的发布渠道以及新闻影响力。
在融媒体中心成立以来的近两年时间里,同事们相互帮助学习。通过不断学习之后,我们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和认可。目前我们中心有12人获得了全国电视编辑记者从业资格证,有9人拥有国家新闻出版署签发的新闻记者证。
同时,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我们也将发布平台从原来的电视、微信、报刊、网页拓展到了电视、微信、报刊、网页、客户端、微博、短视频等等。实现了移动端优点的同时,也探究出所谓融媒体,并非单纯的“一次采集,多端发布”。举个例子,好比我们钓到了一条鱼,我们选择了一种最精彩的烹饪手法,做出来之后拍一张图,发布到我们的各个平台上去。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有的平台点赞率很高,有的平台则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平台不同,受众的调性也不同。那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建议是这样,根据鱼身上的不同部位不同特点、亮点,针对平台受众的调性选择性发布。即我题目中所说的“一鱼多吃”(一条鱼多种吃法)。
为了诠释这个“一鱼多吃”。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这是一篇我们的记者采写的关于罗甸脐橙上市的稿件。视频稿上了中央2台的栏目;客户端稿件,运用了视频+图片+文字,弥补了视频时长短的缺陷,加上图片中的脐橙具象化,文字描述更容易让受众代入其中;短视频稿件,则运用灵动的背景音、嘈杂的现场声,加上快速切换的采摘、售卖脐橙的动作,加上一个切开的脐橙,被轻轻一挤就流得满屏的果汁,让人仿佛隔着屏幕就能闻到脐橙的香甜,感受得到果肉饱满又多汁。
上面这两个例子,其实只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些缩影。要说起每一个记者的成长之路、转型之路,相信在座的各位都能说出自己的故事。我们选择了这个行业,端起了这碗饭,无论是热爱还是奉献,都得担起自己的使命。战地的硝烟中,有我们的同行的身影;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重大时刻,有我们的同行的身影;疫情防控一线,也有我们的同行的身影。
我为自己是一名记者,骄傲!
祝我的同行们,记者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