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黔南日报社2020年优秀通讯员发言
2017年的时候,机缘巧合下,我从教育阵地转到了新闻阵地,从一名老师变成了一名新闻工作者,武器从粉笔变成了相机,对象从服务学生变成了服务群众。隔行如隔山,我一下子成了啥都不懂的新闻“小白”,在我压力倍增、无所适从的时候,“你行的,我们相信你。”“只要肯用心、肯学习,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在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下,激起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点燃了心中的斗志。我拿起相机,跟着刘文俊老师学快门、光圈;拿着采访本,跟着韦瑞学如何与采访对象沟通;打开电脑,跟着李璨学微信编辑排版。
“你这个素材很好,但文章立意不精准,没有站在群众的角度,我抽空帮你看看。”看着磨了半夜才写出来的稿子被家云老师给“半票否决”了,心里百般不是滋味。可过两天,我竟然在《黔南日报》上看到那篇“半成品”变成了铅字“豆腐块”,这第一篇“豆腐块”让我心里瞬间激动万分。静下心来把两篇稿子细细作了对比,发现自己离记者的差距还真不是一般的大。我知道要想真正成为一名记者,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我相信未来可期。
到金花茶基地采访
白天排微信,晚上看书;白天采访,晚上看报。床头柜上放着最新的《黔南日报》《贵州日报》,不会选角度、不会写稿子就模仿老师们类似的稿件,看老师们如何立意、立题,如何组织语言;不会采访、不会选素材就在刘雪红老师、牟泗亭老师、罗贵香老师等到罗甸采访的时候跟着她们学习,学习她们如何寻找鲜活的事例、寻找特色,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做到“细节决定成败”。渐渐地,我明白了什么叫“三贴近”、什么叫“走转改”、什么叫“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采访的胆子大了,报纸上的“豆腐块”也多了起来。
作品刊发在《黔南日报》视点
2018年9月29日,我在邮箱收集新闻线索的时候,偶然发现公安发来的一篇300字的小简讯,内容是公安干警四天四夜搜救了一名7岁儿童。一年多的磨炼,让我稍微有了点新闻敏感性,直觉告诉我:这个线索非常有价值,很值得挖掘。随后立即联系既是作者也是参与者的龙坪派出所裴永恒警官,在他的带领下到事发地点实地查看采访。说心里话,当我从小孩掉进的下水管道口走到被救出的井口之后,内心震撼无比:在暗无天日、寂静无声的下水道里,小孩靠着什么样的毅力爬了1500米?在地面上,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我们可敬的公安干警四天四夜不抛弃不放弃,把目标从方圆几公里缩小到一根下水管道,掀开了33个井盖、撬开了水泥凝固的264颗螺丝钉,最终营救了一条生命的奇迹。我怀着无比感动的心连夜赶稿,写了4000多字的初稿,第二天在家云老师的指导下又补充采访、再修改……后来经《黔南日报》刘雪红老师的润色,《和生命赛跑,为使命坚持——罗甸公安四天四夜搜救7岁儿童》10月11日刊发《黔南日报》视点,随后又得到刘老师的支持和推荐,这篇文章获中国地市报2018年度三等奖。
获得记者证
随着媒体融合改革发展的进程,我又迎来了新的挑战,我发现我们不仅要成为全媒体记者,更要将个体融入集体,发挥集体团队的力量,守正创新,提升四力,才能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发声,占领舆论阵地,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团队率先在全州将抗疫和春耕生产生活结合起来策划宣传,王芳部长第一时间亲自转发我们的稿件,并对罗甸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和点赞。我们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制作的短视频作品播放量最高单条达4334.8万人次,点赞最高达200多万人次,点击率50万人次(最高的达100万人次)以上图文作品10余条、短视频作品2条。集体策划的《山海传情 同心奔小康》东西部扶贫协作系列报道(上中下)三条重头稿件实现州县两级媒体所有传播形式全覆盖,加上学习强国等平台,整体刊播发稿量20余篇次。在今年县“两会”召开期间首次在中央厨房指挥大厅集中办公,成立“海报突击队”,首次邀请代表委员到中心演播室共话罗甸的经济社会发展。与黔南日报共同策划的州县记者联合“走基层 强四力”等等,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和点赞。
在黔南日报社2020年通联工作会上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一直坚信这句话。只要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凝心聚力,精诚协作,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把挑战当做机遇,坚守初心,就能采写出更多有温度、有高度、有厚度的新闻作品,让党和政府的喉舌发出的声音更加响亮,让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更加紧密,引导群众跟党走、感党恩。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路漫漫兮其修远兮。”远方还有更大更多的挑战,但我们一定不忘初心,努力提升“四力”,用好手中的笔和镜头,讲好身边感人的故事,做好这伟大时代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