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匀市隆重开幕。一场以“绿圆中国梦,携手奔小康”为主题绿博会迎来高光时刻。
绿博园入口处
中国绿化博览会(以下简称“绿博会”)是中国绿化生态领域组织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博览会,也是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博览盛会,被誉为中国绿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绿博会在黔南州州府都匀市的成功举办,不仅对当地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为其他地区,尤其是黔南12县市今后发展提供了蓝本。
湖北园
11月19日,绿博会举行闭幕式第二天。借助绿博会契机,黔南日报社2020年通联工作会召开,来自黔南州12县市党委宣传部分管领导或融媒体中心负责人、业务骨干记者、以及报社采编人员等近60多人云聚绿博园,一同去感知、欣赏、采写绿博之美,传递绿博经验,为绿博著书立说。作为罗甸县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我也有幸参与平生的第一次通联会,走进这百城之园,一睹绿色黔南的盛世美颜,探寻它的神秘,交流分享黔南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早晨8:30分,我随大部队坐大巴车一同前往绿博园,一路上关于宣传绿博会的标语、吉祥物等随处可见。20分钟左右,我们到达绿博园东门。不远处,一座巨型弓形拱门的游客接待中心夺人眼帘,除了拱门前代表绿博会的吉祥物外,绿博会入口周围就被山水林田湖草包围,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枫叶红般的树,还有一条横穿园区、流向东湖的潺潺溪流,犹如园区流淌的血液,跳动的脉搏……眼前俨然一幅桃花源的景象。
罗甸玉
步入园区,真是一步一风景,一眼一画卷。解说员向大家解说到,整个绿博园分为6个园区,56个展园。“顺势”是绿博园设计和建设的关键理念,就像只给这里的山水做一个’微创手术’,用最小的代价去打造最美的景观。”坚持不搞高强度开发,不挖山、不填湖,尽可能留住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成功示范。
近年来,罗甸县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依托罗甸县独有的气候和区位优势,打造具有世界最长的水上漂浮栈道的红水河景区、具有东方洞穴博物馆之称的大小井景区、上隆寓农山谷景区等等景点。但无论是哪个景区,在景点的建设和打造上,罗甸都是依山而建,临水打造,以小成本实现大收获。比如红水河景区和大小井景区就依托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旅游、垂钓等业态。而上隆寓农山谷景区则借助气候和土地资源优势,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康养等业态为一体的景区,不仅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还充分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拉动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擦亮罗甸旅游品牌。
山水秀黔南
随着浏览的深入,我看到不同地域的特色都汇聚于园区,有湖北展园、内蒙古展园、陕西展园等等,还有入园小道上各种介绍黔南民族特色的标识,有刻在石板上的罗甸玉,都云毛尖茶,山都水族水书等,还有展于路旁少数民族的特色染布等,瞬间让整个园区充满了灵魂,弥漫着人文气息。任何一地的景观打造,如果缺少了地域风情,人文特色,那也就缺少了灵魂。而罗甸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居多的县市,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例如布依族三月三、少数民族的传统染布工艺、织布工艺以及罗甸玉等等民族工艺和地域特产。在罗甸,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每一个景点景观打造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文化要素,丰富旅游业态,让罗甸真正成为灵性之城,游客在认识罗甸、记住罗甸、欣赏罗甸的同时受到了罗甸旅游文化的熏陶。
喀斯特地貌景观
此外,在参观中我还发现,绿博园园区将废旧矿坑修复打造成景点的设计,和具有科技元素的音乐喷泉等景点的打造,都为罗甸县生态发展、景区打造等提供了可复制、可粘贴的绿色发展蓝本。
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入人心,罗甸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加大植树造林等举措,紧守“两条底线”,探寻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借鉴生态发展成功经验,变“人进林退”为“林进石退”,变“恶水穷山”为“金山银山”,厚植绿色本底和乡村振兴基石,实现绿色到生态再到经济的成功转换,打造百姓富、生态美的中国长寿之乡。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泽堂
编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