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入绿博门 回味感恩奋进的“黔”精神
2020-11-27 16:27:05 唐盈
  • 绿博会是我国国土绿化领域组织层次最高、展示内容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博览会,被誉为中国绿化领域的“奥林匹克”。

    绿博会举办的时间为每五年一次。分别是在2005年、 2010年、以及2015年,举办城市依次为江苏省南京市、河南省郑州市、天津市武清区。而今年,绿博会第一次在中国西部、第一次在少数民族地区、第一次在山地城市举办,无疑是给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带来机遇与挑战。

    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于2020年11月18日在都匀市圆满谢幕,此次生态盛景,给全国游客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也展示了我们黔南人民举全州之力共襄盛举的苦干实干精神。

    5edd8bb418444526b84276f724844d97.jpg

    极具民族特色的蜡染

    基于绿水青山   展“黔”生态优势

    为持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绿色屏障建设、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生态旅游等方面,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州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变化,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2019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5%,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县级以上城市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1%,空气质量继续位于全省前列;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95.5%。

    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绿博园选址位于州府都匀市和都匀经济开发区新老城之间绿芯地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规划总面积195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9%,其中核心区面积399公顷,景观水面面积80公顷。规划区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元素齐聚,绿化以“绿色+多彩”为原则,打造七条花色景观大道,借鉴国画“点、染”技法,在绿水青山中点景和染彩,营造绿色新型、新姿、新韵、新魂,能够比较完美地展现我国国土绿化和林业事业建设成效,体现出贵州山水生态美丽范式,展现绚丽多彩的绿水青山美丽画卷!揭密了元末明初史学家刘伯温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云贵赛江南”的真相。

    ea03b14db4cc454fa817559070b8e190.jpg

    音乐喷泉给人不一样的“视听盛宴”

    借于盛世百园   展“黔”文化底蕴

    此次绿博园参展展园共计56个,面积总计240121平方米(360.14亩),分北部、中部、东部、中南、东南、西南六个展园区,其中,黔南展园占26215平方米(39.32亩)。

    黔南展园选址位于绿博园核心区的洛邦河水岸南侧,展园打造融入黔南州十二县市的生态、人文特色,结合山水资源的优势来突出黔味色彩。如瓮安红色文化、三都水书、平塘牙舟陶、罗甸玉石等,它们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内化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形成一张张亮身份的名片映入我们眼帘。

    黔南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境内居住有布依、苗、水、瑶、毛南等4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9.8%,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黔南历史的积淀、民族的足迹,是黔南文化的“根”和“魂”,构成黔南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黔南发展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

    a043036a0a0d410cab9c942a5385ba2d.jpg

    游人如织的绿博园

    依于后绿博时代   展“黔”小康未来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和洪涝灾害给筹备绿博会增加了两道“附加题”,脱贫攻坚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此举办第四届绿博会,我们黔南人民举全州之力,发扬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坚持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生态盛宴,坚决打赢“双战役”,誓夺“双胜利”。

    据了解,绿博园先后举办大小活动1200余场,吸引省内外嘉宾游客52万人次入园参观,实现门票、餐饮、观光车辆服务等园区直接经济收入1280余万元。 这些可观的数字,对筑牢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绿色屏障、发展绿色经济、营造绿色家园、培育绿色文化增添了信心,做到了示范,且有利于加快地区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旅游、大开放融合发展进程。开放本就意味着对经济发展机遇的共享,黔南这场绿博会无疑是一场高质量的展板,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为西部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今来独在花筵散,月满秋天一半空。绿博之旅的脚步不止于前,让我们回味的不止绿博风光,还创造了发展生态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让黔南成为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融合发展的典范。作为好客的黔南人民,我们将不忘初心打造“康养之州”,持续推出具黔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欢迎各地朋友到黔南州十二县市来体验更多的森林旅游、生态旅游。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泽堂

    编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