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邓晗:村里来了个大学生
2020-12-10 16:47:59 梁晓琳
  • 我叫邓晗,2017年6月大学毕业后,就职于黔南州交通运输局。同年9月,根据组织安排,我到龙里县洗马镇龙场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2019年6月起,我又转战罗甸县边阳镇团田村,继续在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帮扶工作。

    初初踏进脱贫攻坚战场,面对情况不清、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的情况,我把驻地当作自己的家,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村民。在工作中, 严格按照“一宣六帮”履行驻村工作职责,短短半个月时间,走遍龙场村全部14个村民组,走访农户400余户,清楚掌握了村情社貌。

    be1d071eee5d4141b767013a286cfc21.jpg

    走访贫困村民

    面对龙场村石漠化荒漠化严重、房屋破败不堪、道路晴天漫天黄沙、雨天坑坑洼洼的境况,作为一名交通人,我时刻牢记着“要想富,先修路”的真理。我决心从改变村里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着手,用实际行动把根扎进群众心窝里。

    “各位乡亲们,我们驻村工作队来村里,就是为了帮大家把日子过安逸,首先有句话大家肯定特别熟悉‘要想富,先修路’!”

    “哈哈哈,太熟悉了,电视上经常播......”

    “现在国家政策好,要帮助咱们发展,大家支不支持修好自家的路?”

    “没有问题,我们共产党员带头先上!”许多声音异口同声说到。

    3c58db2dabf244b681347769ee5f7a4c.jpg

    邓晗(左)实地探勘机耕道路线

    有了党员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村里通村、通组公路建设项目进展飞快,投资超过2000万元修建的11公里洗马至牛场通村公路、全村20余公里通组路项目落地生根,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实施串寨路12.1公里、串户路5.4公里、独户路12.6公里。“村一环”初现雏形,往日的漫天黄沙不见了,雨天狭窄崎岖的“水泥”路彻底变了样,群众也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尴尬经历。更关键的是,大家的想法也变了,“志智双扶”思想扶贫工作逐见成效,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龙场村,也如愿于当年脱贫摘帽。

    2019年,根据组织安排,我被派往脱贫攻坚任务更为艰巨的罗甸县边阳镇团田村。有了经验的我迅速摸清了村里的“症结”:大山的阻碍扼杀了群众发展产业的想法,农业生产不成规模、现有产业发展无法连片,基本只能自产自销无法外运销售。

    b71ffc282f44450b904109431d12bea7.jpg

    邓晗(左一)在村里和村民一起实施种桑养蚕

    群众能否彻底摆脱贫困,关键在于是否有产业带动。经过前期的走访研究后,我们决定从规划好产业之路着手,采取党员干部带头上、群众参与建设的方式,“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促进全村群众“抱团发展”。我一边向上级争取到60余万元修建机耕道,一边组织工作队开展宣传动员,流转土地,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分别以特种养殖及黑山羊养殖为主、以种桑养蚕产业为主的2个专业合作社逐渐运行稳定,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年收入增加到10万元,养殖合作社带动60户农户增收,种桑养蚕产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11.4亩、带动114户农户增收,党支部的领头羊作用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决胜脱贫攻坚不是一蹴而就的。回想起驻村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变成名副其实的“村干部”,我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我从农村来就要为贫困群众干实事。接下来我将继续努力、不辱使命,绽放青春的光芒。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李璨

    编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