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共罗甸县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巨变“十三五”系列报道▪之一: “山里人”变“城里人” 过上幸福小康新生活
2020-12-19 18:02:00 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 2016来,罗甸县按照“五突出五融合”思路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高标准规划建设安置点配套建成多个学校和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以党建为引领建设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扶贫车间”新建市民实践中心乡愁馆,帮助全县917039852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从“山里人”变“城里人”,过上幸福小康新生活。

    走斛兴街道的学府家园,高楼林立的小区中,不时能听到浓浓的乡音。这是罗甸县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入住了8000余名从大山中搬出来的困难群众。

    搬进新居时,政府贴心地为群众准备了价值上万元的“大礼包”——床、衣柜、沙发、电视、厨具一应俱全,一家人拎包入住。离开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绝境之地,融入了城镇,居住在设施齐全、整齐划一的安置房里,成为了城市的新市民。

    搬得出、稳得住是前提,能发展、可致富才是关键。学府家园社区党支部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立足组织保障强化,构建后续发展联帮,将搬迁群众“就医、就学、就业”的“三就”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实现“拔穷根、挪穷窝、迁新居、立新业”。

    在学府家园社区1公里的范围,就配套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老人和小孩有了小毛病,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急了,24小时都可以找到医生;小菜、日用商品,可以随用随买。

    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社区引进了“扶贫车间”制衣厂、民族服装加工厂、手工刺绣小作坊等,对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进行培训,结合本县项目工程工地用工需要分类培训并有组织输入工地务工,促进搬迁群众稳岗就业。

    今年3月,在当地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布依族妇女韦春燕在思源社区成立了民族服饰制作微企业,带动21名群众在车间就业、40多名绣娘增收,订单市场也在不断拓展,许多产品已经销往四川、云南和广西等地。

    在韦春燕的车间里,绣娘们不仅会刺绣和设计,还负责在抖音等平台进行网上销售。很多人过去长年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生活得不到保障。搬迁到学府家园后,大家在小区里的微企车间打工挣钱。

    与此同时,社区设置医务室,对搬迁贫困户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结对帮带机制;实行社区“楼管委”包楼,让教师、医生包户管理,设立“四点半课堂”、日间照料中心等,及时解决搬迁户遇到的各种困难;草拟了“居民公约”,开展文明居民、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切实增强了搬迁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加快搬迁群众积极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五年来,罗甸县共建成学府家园、翠滩家园、金银洞等安置点13个,建成安置房9796套,配套建成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5所,设置安置点卫生室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成立社区服务中心5个,组建社区党支部11个、居委会10个,建成就业创业服务中心10个、“扶贫车间”19家,新建市民实践中心7个、乡愁馆(墙)8个,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至少一人就业,多措并举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璨

    编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