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新市民·追梦桥】李小花:做搬迁社区环境卫生的守护者
2020-12-25 14:00:00 王红壮 李璨
  • 我叫李小花,今年44岁,家住罗甸县斛兴街道学府家园思源社区安置点。

    s_18185a2a20b848b4a5f013b4a2b973cb.jpg

    新旧住房对比

    我家原来住在红水河镇冗袍村冗瓦组。说起冗袍村冗瓦组,去过的人都知道,那里的人家大多住在山坡坡上,几乎都是瓦房,不通水泥路,外出就靠一双腿。我的大女儿为了到罗暮中心校上学,每天要走三个小时才到学校,一天来回就是六个小时,天不亮就出发,天黑了才到家。上学很不方便。村里的人平时最怕生病,因为每次去医院,即便是最近的乡卫生院(原罗暮乡),也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病情严重一点的,根本等不到去医院。当地土地贫瘠且少,村民们的家庭主要收入几乎都是种植玉米和养牛,基本就是靠天吃饭。

    s_7c579e4e52a248e5a873386c4863d54e.jpg

    接受记者采访

    2012年,立志改变生活现状的我和丈夫决定外出打工。因为大女儿要上学,便留在了家乡,由我公公婆婆照顾,成立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而小女儿年纪还小,我们只能把她带在身边照顾。到了广东,我丈夫很快找到了工作,在一家工厂里上班。然而,因为没有文化,他只能做苦力活,活多活累不说,拿的工资还不高。而我为了方便照顾小女儿,只能做一些保洁员等比较轻的活,工资也不高。一年辛辛苦苦下来,也只能够维持家里面的生活。

    2014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对我家的情况进行了摸排走访,最终,我家因缺土地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9月底,我家获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于是,我们一家人从红水河镇冗袍村冗瓦组搬迁到了罗甸县斛兴街道学府家园思源社区安置点,住进了新房子。

    s_cbfb3393e5774abab35243200d93aa0e.jpg

    李小花在社区里找到了保洁员的工作

    搬进县城后,社区的工作人员不时会来家里面给我们送米送油,并问我们还有哪些困难等等。我觉得一家人有手有脚的,不能哪样都靠政府嘛,于是就积极参加了社区为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就业培训。当了解到我以前做过保洁员的工作后,社区就给我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我也算是有了稳定的收入,也就从搬迁过来一直做到现在。

    如今,我靠着勤劳的双手,成了思源社区的保洁组组长,负责整个社区保洁的管理工作。一出门就能听到社区里的群众喊我“李孃孃,这么早就扫地啊”“李姐,你辛苦了!”这些话,让邻里之间的距离慢慢拉近了,社区也越来越和睦。而我作为搬迁群众,能参与到社区的保洁管理,我充满了自豪。

    s_2e99d82ee55f4fc0bae5903c93eabf2f.jpg

    s_2c34ce955fc44093b9a17ecea6427866.jpg

    李小花获得的荣誉

    回想起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和外出打工的日子,我连做梦都不敢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家人能搬到县城来。如今,我的丈夫依然在广东打工,大女儿早已嫁人,小女儿在罗甸民中读初三。我们有了新家,有了稳定的收入,吃饱穿暖不愁了,孩子读书还有资助,居住的社区环境干净美丽,道路交通很方便,生病就医就在家门口,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要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帮扶。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璨

    编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