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计庆林:贫困户变示范户 穷日子变“牛日子”
2021-01-11 17:33:13 计庆林 计秘密
  • 我叫计庆林,是罗甸县边阳镇翁纳村人。

    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我们村绝大部分村民过得比较清贫和艰苦。身处大山深处的我也不例外地成为这贫苦大众中的一员。家乡被大山围困,土地贫瘠且缺水,无疑给村里依靠传统种植业为生的我们阻断了“生路”。贫穷,就像一条深不见底的鸿沟挡在我的面前。

    10a301f208d74fd6817e2e9903f50d11.png

    计庆林(左)正在给蚕投喂桑叶

    由于父辈时家里就比较贫寒,加之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上学最多上到初中就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各自成家后又将父母为数不多的土地进行“瓜分”,原本连温饱都难解决的土地又经分裂,无疑在我们的贫困上雪上加霜 。

    在我上完初中后,同样因为家中贫困而辍学。但我没有选择回乡种田,而是选择了去做泥水工,这活儿虽然苦,却也比种田强一点,可以勉强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后来,我成家后,这一技能又成为了一家人的经济来源之一,再加上家里种植的包谷、水稻等作物,每年养的生猪和牛。日子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逐渐好转,但贫穷并没有离我们远去。

    6237362cee2f4b0aa1c026b194946b0e.png

    蚕丝

    2014年,因为我的孩子在读书,加上我的工作不固定,收入不稳定,没有发展启动资金,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那之后,国家的好政策接二连三的到来,我的孩子读书有保障了,在学校的生活费也有了补助,母亲在世时每月还有高龄补贴,定期的免费体检等。得益于帮扶政策,2016年以来我家获得政策扶持土鸡85羽,黄牛2头,生猪19头,短期内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我们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起色,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味。2018年我家达到脱贫标准,顺利脱贫。

    但政策再好,脱贫致富也得靠自己努力。2019年11月8日,是沫阳镇高峰村收购蚕茧的好日子,也是开启翁纳村产业发展新篇章的起点。我随翁纳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到沫阳镇观摩蚕茧收购,看着高峰村的乡亲们将打包好的蚕茧运到收购点,上秤销售,然后变成了一张张现金钞票,我既感动又心动。当我到高峰村60多岁村民罗玉妹家观摩时,看到罗玉妹老人已经卖了6批蚕茧,收入近2万元,预计全年收益可达3万多元,还有技术人员全程指导,我更加坚定了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019年12月9日,当贵州三旭黔川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第一批桑苗运送到翁纳村村委会时,我第一个报名参与了项目,除了自家的2亩地,我还以每亩400元的价格租下了村民的3亩地,用来种植桑树。

    半年后,桑树披绿,我便开始养蚕。第一批主要拿来做试验,养得少,只卖得536块钱,但这536块钱更加提振了我发展的信心和勇气。于是,一次比一次养得多,一次比一次养得好,半年多的时间,光蚕茧收入就达一万多元。

    a18b45c59c654ac2830e2db213a2e1d1.jpg

    计庆林家的蚕茧丰收

    由于自己技术学得扎实,加上自己细心呵护,种出的桑叶和蚕茧质量属上乘,蚕茧销售的价格也比其他村民的高。如今,我家成了村里种桑养蚕示范户和脱贫攻坚脱贫示范户。

    忆往昔峥嵘岁月,过今朝幸福生活。与之前相比,无论我家还是我们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解决温饱到吃穿不愁,再到吃穿随意,这一切都得益于党和国家好政策。

    如今,贫困帽子已脱下,幸福生活滚滚来。我一定会在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帮扶下,不断发奋努力,将日子越过越红火;同时,尽己所能,带动村民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持续增收致富。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莫昌玉

    编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