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年是祖籍湖南衡阳的陈慧娟参加工作的第八个年头。近八年里,她从一个刚刚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湘妹子”成长为如今的罗甸县木引镇康梦家园里的群众称赞的“大家长”;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到一个肩负家庭与工作重任的母亲,她是女儿、是妻子、是妈妈,更是康梦家园群众打心眼里称赞的党支部书记。
陈慧娟帮助老人
关心鳏寡孤独,让老人“老有所养”
“您无儿女,我们就是您的儿女。”2017年,陈慧娟在木引镇把坝村的一个破旧老屋里找到了当时已经75的王小四奶奶。老人身躯佝偻瘦弱,拄着一根已经用了很多年的拐杖,目光里满是孤寂与无助……陈慧娟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让这个老人“老有所养”。
王小四膝下无儿无女,老伴过世后,只能寄住在侄儿的屋檐下。侄儿家住宿条件不好,把她安排在一间又破又烂的瓦房里,当时镇领导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担忧老人的住房和生活没有保障,立即安排驻村干部及村支两委动员老人入住养老院,可是动员了好几次,她却始终都不肯去,万般无奈下,挂村领导找到了陈慧娟:“你是妇女同胞的知心人,你与老人聊能贴心一些,你去试试看!”
就这样,怀着试试的心态,走进了老人的家。
房屋又破又小,屋顶的梁柱摇摇欲坠……看到有人过来,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凳子上站起来,看到这陈慧娟赶紧上前扶老人坐下。
“养老院条件那么好,你怎么不愿意去?”看着这个年轻的驻村干部,王奶奶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她平静地告诉陈慧娟自己没有儿子,年纪也大了,身体也不好了,干不了活了,每天只能靠着邻里照顾,时不时地给她端一些饭菜,她才能坚持到现在。已经给邻居们添了很多麻烦,不想再给国家增加负担。
“您无人供养,咱政府养您。”陈慧娟立即告诉她,有任何困难可以告诉政府,要相信党和政府。
通过近一个小时的交谈,王奶奶终于松了口:“姑娘,我听你的,国家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做。”
陈慧娟耐心劝导王小四奶奶
随后,陈慧娟马不停蹄地和养老院对接,又和同事们一起以最快的速度给老人安排好。近三年的时间里,王奶奶在养老院里生活得很好,身边有人照顾,闷了还有同伴聊聊天。如今,在国家的好政策下,她自家有了安全住房,养老院定期去看望她并帮她买菜。王奶奶的生活有了保障。
这三年里,只要有时间陈慧娟还会去看望王奶奶。
“多亏了这闺女,我现在才能过得这么安稳幸福,更要谢谢国家,让我老有所依。”今年已经78岁王奶奶说,如今的她眼里不再迷茫与无助,有的只是岁月里沉静的安详与满足。
“能用政策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真的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不管是从前、现在还是以后,我都会坚守这个初衷,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陈慧娟笑着说。
重视家庭教育,给孩子“爱的陪伴”
“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回老家了。”说到这里陈慧娟满是自责与愧疚,因为疫情和工作的原因,陈慧娟不得已只能在电话和视频里表达对父母的思念。
2019年的时候,父亲突发脑梗,而陈慧娟当时任木引镇卫计办主任,管着全镇合医,要确保全镇贫困户100%参合。当时的陈慧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一边是病重住院的父亲,一边是坚守扶贫一线,但是为了工作她只能选择对不住父亲。自古忠孝两难全,这件事一直是陈慧娟心中永远的愧疚。同时她的父亲还有高血压,母亲有糖尿病,但是为了不让女儿担心,每次在电话里都是笑着告诉女儿自己很好,让她不要担心,安心工作。
“孩子最需要妈妈的陪伴。”当她自己也成了妈妈后,即使常年驻村她还是坚持把孩子带在身边。
她入户走访,孩子就迈着小脚跟在她后面;她带领村民们跳广场跳舞,孩子也笑嘻嘻跟着跳得不亦乐乎。在她的耳濡目染下,刚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开朗又懂事,学习很刻苦,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
因为丈夫在县城经商,曾有人劝陈慧娟让孩子在县城里读书,可是她有自己的主意:“我到哪里,我的孩子就得在哪里。”
她不想对不起父母,不想再亏欠孩子。陪伴是她对孩子永远的承诺。
陈慧娟帮助患病困难户申请临时救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38岁的陈慧娟对自己的要求从未放松过。立足工作实际,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甘当公仆,坚守在基层一线,一心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她还会继续前进,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陈慧娟告诉我们,面对艰难险阻,女子也能乘风破浪,也能柔肩担重任,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泽堂
编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