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全,罗甸云干人,1944年生,1961年毕业于罗甸中学(现罗甸县民族中学),1965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农村公社、贵州日报社、罗甸县委宣传部、县委办、县纪委、县政法委等多个单位工作,2004以县委调研员职务退休。
刘大全的讲述从他读初中那会儿开始。
正在读党史的刘大全
一支向远方延伸的根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从家里走路到县城要走两个多小时。当时全县只有一所中学,并且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个班也只有五六十个人。”
“读书的时候赶上了大饥荒,虽然在学校里要好得多,但每个人一天只供应二两米,为了填饱肚子,学校还组织学生到山上采青冈果,用果肉和面粉搀合着吃。”
回忆起少年时代的艰难岁月,刘大全感慨地说,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当时能读到初中已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又遇上了大饥荒,解决温饱是大家当时最大的愿望。
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口粮,初中毕业后,刘大全没有继续读书,而是选择回到云干老家种地,一种就是四年。
“每天天不亮就去种地,天黑了才回家,全家人都早出晚归,辛勤播种,但还是经常吃不饱。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良种。”对比当下粮食充足、物资丰富,刘大全说,这都要感谢袁隆平老人家,是他的科研结果让中国人吃饱了肚子。
刘大全的记者证
“虽然在老家种地,但是心里的‘根’却一直向远方延伸。”1965年,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范围抽选社会力量中的知识分子到农村工作的浪潮。刘大全被抽到原猴场乡(现大关村)搞社会工作,负责征收公粮、征农业税、催种等,1966年8月,贵州日报社为充实新闻从业队伍力量,从农民、工人、士兵选取有文化的青年干部,刘大全幸运地被抽去了贵州日报社,开始了17年的激情岁月。
从1966年到1983年,他先后走过了贵州很多地方,见证了特殊的历史阶段发生在黔南州乃至贵州的变化。
一只记录时代变迁的笔
“本以为到了报社就成了记者,结果却并不如愿。”刘大全说,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录这,他努力奋斗了12年。
初到贵州日报社,经过新闻培训班三个月的培训后,刘大全被分到了编辑部。后来又从编辑部转岗到了勤工部,负责采购报社所需的纸张、机器等办公室行政工作。在勤工部这段时期,刘大全一边做着分内工作,一边自主学习新闻采编工作。1978年,他被派到贵州日报社黔南记者站,他才真正成为一名记录时代的新闻记者。
在黔南记者站工作的几年间,刘大全和贵州日报社在黔南州各县的通讯员一起走村串户、翻山越岭,将基层故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报道出来,而家乡罗甸,是他报道最多的地方。
“典型在基层,在田间地头,在工厂,那时候我们经常一出去报道就走十天半个月,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把那些先进的、新鲜的新闻事实报道出来。”据刘大全自己收藏的报刊和不完全统计,在贵州日报社工作期间,他先后发表关于罗甸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报道共百余篇,其中《女’财神’—访省农科院女农艺师李桂莲》这篇报道,让省农科院农艺师李桂莲在罗甸县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号——“红水河畔的女财神”。
当时刊发在贵州日报关于女财神李桂莲的报道
“当时回乡听说李桂莲很受家乡人民的欢迎,我和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员王行孝就赶去采访李桂莲。还记得我们去采访她的时候,她所住的宿舍很简陋,床就是木架子搭起来的,条件艰苦,但她就是在那种条件下依旧专心搞科研,真是了不起。”
《女’财神’—访省农科院女农艺师李桂莲》在贵州日报头版刊发之后,刘大全又多次追踪报道,最终,李桂莲在罗甸培育早熟蔬菜,带领罗甸群众致富的事迹广为人知。
除此之外,刘大全先后多次报道过全国劳动模范何元亮的先进事迹,将罗甸基层人民群众战胜穷苦生活、坚韧不拔的“大关精神”让更多世人知晓。
刘大全关于何元亮的报道
正是如刘大全一类的老一辈新闻人用最纸笔记录并传播了当时罗甸人自强不息、敢拼敢闯、努力钻研的精神,向广大的人民群众传递新闻信息,传递着鼓舞人心的力量。而正是这一篇篇的报道,犹如精神食粮,鼓舞了罗甸人民不断努力创造新生活。
一颗反哺故乡的心
“我是土生土长的罗甸人,家人都在罗甸,能回来为自己的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最大的愿望。”1983年,刘大全主动申请调回罗甸。
回到罗甸后的刘大全先后就职于县委宣传部、木引乡、县委办、县纪委和县委政法委等单位,从事过宣传、计划生育、秘书等工作,担任过县纪委书记和政法委书记,以及县委调研员。
返乡后的刘大全,依旧笔耕不辍,不断积极向贵州日报投稿,持续向外界传达罗甸发生的变化。在《贵州日报》刊发了《罗甸早熟蔬菜上市销往贵阳》《大关的坡改梯》等等精彩的新闻报道。
作为罗甸经济社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刘大全对罗甸的变化深有感触:“家乡的变化翻天覆地。”
关于坡改梯的情况汇报
“以前的罗甸好多乡镇都没有公路,更不要谈到村里、到家门口,而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了水泥路,而且很多家庭买了小轿车,条件好的还有几辆,这些在从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现在不仅交通四通八达,还有了三条高速经过罗甸。”
“从前我家有八口人,住两间房,家里一有客人来,我们就得去睡牛圈里堆牛草的地方。当时大家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村里最好的房子就是瓦房。而现在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乡村焕发新颜,处处是青山绿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风采。”
“我们那时候喝水太困难了,走路取水要走两个多小时,有时等一早上才能等到一挑水,下雨天就接屋檐水,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现在的生活太富足了。” 谈罗甸的发展变化,刘大全打开了话匣子,字字句句满是自豪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说。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春志
编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