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罗甸坝区蔬菜基地一派生机。近日,79岁高龄的蔬菜专家李桂莲来到罗化村坝区蔬菜基地看到田间长满绿油油、长势良好的早春蔬菜非常高兴。不顾年事已高,拄着一支竹拐杖,走进田间地头,指导村民辨认各种蔬菜病虫害症状及防治技术。
李桂莲拄着拐杖到蔬菜基地调研指导
罗化坝区蔬菜基地距罗甸县城约30公里,坝区面积为1077亩,涉及龙坪镇罗化、坪寨2个村。该坝区由贵平蔬菜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350亩建设高效蔬菜核心示范基地,建立长期的产、学、研、推的产业技术发展模式,推广一年三熟四收“冬春果菜(辣椒或苦瓜套种春白菜)—水稻—秋冬果菜”高效种植模式,带动坝区发展蔬菜1077亩,主要品种有辣椒、茄子、菜豆、白菜等。到2020年底,该坝区生产蔬菜4846吨,总产值达1357万元,带动坝区农户1141户4967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29户2194人,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
自2019年罗甸县罗化坝区蔬菜基地、祥脚坝区蔬菜基地等11个坝区列为省级500以上坝区建设以来,李桂莲十分关心罗甸的蔬菜产业发展,她不时下到罗甸各坝区蔬菜基地对农户作培训指导,大力推广“冬春果菜(套种辣椒或苦瓜套种春白菜)—水稻—秋冬果菜”一年三熟四收高效栽培模式,助力罗甸蔬菜实现年亩产值3万元、2万元、1万元“321模式”。如今李桂莲已79岁高龄,但是她仍然牵挂罗甸群众,每年都要到罗甸开展蔬菜种植培训指导,帮助群众用科学技术种植蔬菜,推动罗甸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李桂莲指导蔬菜种植户辨认病虫害
李桂莲的罗甸情结,要从40多年前说起。
1979年9月,李桂莲带着她选育的“希望一号”番茄种子,第一次来到红水河畔的罗甸时,看到的是一个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老百姓饭都吃不饱,生产生活极为艰苦。但这里冬春热量条件好,气候资源得天独厚,李桂莲想要搞一个不寻常的“天然温室”蔬菜工程,把致富希望带给贫困群众。20世纪70年代末的罗甸县,还延续着传统农耕栽种方式,每年种一季水稻,基本不种蔬菜。为了改变农民不愿种菜的心理,李桂莲花了不少力气。“搞农业科学研究,必须在田里写论文。”回想起从事近60年的农业工作,李桂莲深有感触地说,当年她坚持亲自跑科研一线,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乡村住宿、在田间地头度过,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这个习惯在罗甸就养成了。
“那时罗甸的路况很差,从县城到乡里只能搭乘拖拉机,而从乡里到村里基本都是崎岖的山路,只能步行。我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走40多里山路。”李桂莲回忆。在罗甸县蹲点发展早熟蔬菜的5年间,李桂莲天天守在试验田,和农民一起栽种、浇水、施肥,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们种植蔬菜,一步一步地改变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直接改变了罗甸的种植业结构,从过去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发展为现在的“早菜-水稻-秋冬果菜”一年三季高效栽培模式。
李桂莲到田间指导培训
李桂莲和红水河畔的人民群众已经结下了深情厚谊。40多年来,她一如既往关心罗甸蔬菜产业发展,平均每年深入罗甸开展技术指导及技术培训8次以上,累计技术指导1.5万人次以上,组织农民培训100场次以上,培训农户1.2万人次以上。在她的指导下,罗甸县沫阳镇的胡天英成为了全国劳动模范,逢亭镇的毛成根成了媒体点赞的“蔬菜支书”,龙坪镇罗化村贵平合作社的负责人余健成立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在李桂莲的带动下,罗甸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每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次以上。罗甸蔬菜经过40多年的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年产值突破10亿元,促进农户增收的“短、平、快”主导产业。截止2020年底,全县完成蔬菜种植面积33.55万亩,总产量达53.92万吨,总产值达16.8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277元。蔬菜产业成了罗甸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累计20多万罗甸贫困农户通过蔬菜种植实现脱贫致富。
李桂莲是著名的蔬菜专家,主要从事蔬菜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她多年的辛勤耕耘,创新建立了具有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的蔬菜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带领团队累计示范推广各类反季节蔬菜8500多万亩,产量突破2.5亿吨,产值达6000多亿元。对缓解贵州蔬菜淡季供需矛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老百姓誉为“红水河畔的女财神”、“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来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辑|朱柳柳
编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