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准确把握城市发展定位,在提升城市规划布局、完善功能分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提升城市品位;要做好康养城市旅游规划,进一步丰富罗甸城市业态,推动文旅、农旅、体旅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康养城市。”
“要认真分析地域资源优势,强化招商引资;要科学谋划,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一体规划、一体推进,确保融合发展,共同提升;要强化教育、医疗、住房、消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吸引人才汇集,推动企业落地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五一期间,罗甸县委书记梁玉林调研“四化”建设相关工作时提出,要坚持“四个轮子”一起转,支撑罗甸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特色果蔬接二连三 农业现代化培树优强品牌
“现在不像以前了,我们用上了火龙果大数据平台,生产工具换代升级了,效率提高了,以前几个人做的事情,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 时下,正是火龙果春管的季节,近日,记者走进罗甸县龙坪镇新民村郎当种养殖合作社,200余亩的基地却见不到几个管理人员。
“你看,有条轨道环绕基地,这是我们安装的轨道车。工人采摘好火龙果装进轨道车里,按一下按钮,车子就能自动把果子运进库房。轨道车一次能拉300斤火龙果呢,大大提高了运果效率。”熊启源笑着说,郎当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已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坐在电脑前,打开水肥一体化系统,轻点鼠标,就能给200亩火龙果实施精准灌溉、施肥。这套系统相比以前的用水管浇灌的方式可以节水30%-50%,还能采集测土数据,根据火龙果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个性化配比肥料,采取定时、定量、定向的施肥方式,帮助火龙果优产高产。
不仅如此,基地还有能够实时监测、采集和预测并给出灌溉指导意见、预测火龙果成熟时间的农业气象监测仪;能够预测虫灾,提前发出预警的实时虫灾监控仪;能够自动清洗果子的火龙果清洗机;能够按照大小分拣火龙果的分果机……
新民村郎当种养殖合作社只是罗甸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特例。
罗化村蔬菜丰收(刘文俊摄)
多年来,农业产业一直是罗甸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从早期的上隆茶果场,到后起的新中盛火龙果种植基地、海升柑橘园、天纯蜂糖李种植基地、祥脚村蔬菜保供基地;从早期单纯发展第一产业到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实现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十三五”以来,罗甸县紧扣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充分利用“天然温室”的地理与气候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企业引领、干部带头、技术培训和产销对接,逐渐形成了以火龙果、柑橘、百香果、优质李等为重点的“特色水果集群”。
“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22.78万亩,年产量8.1万吨,年产值5.786亿元。”罗甸县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果业技术推广股股长王正媛告诉记者,罗甸将以推进精品水果全产业链发展示范试点县建设为目标,聚焦“五有标准”,建实“五本台账”,狠抓百香果、柑橘、优质李等优势单品扩面,以及火龙果、柑橘提质增效工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优化利益链,不断提升水果产业发展质量,助推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罗甸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来降低农户风险、增加农户收益,让发展蔬菜种植的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当前,蔬菜产业已成为罗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程,向着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订单化方向发展,持续推动农业产业振兴、农业品牌打造、农业产值提效,全力保障群众稳定增收。
双千工程千企改造 新型工业化走出新路径
“我们第三批订单数量是1000件,也就是100万只打火机,目前日产量大概在70万只左右,这些货在两、三天后就会发往国外。”走进边阳镇工业园区中焰环兴打火机厂,四处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2018年县委“全产业链”引进打火机产业时企业作出的“带火一片带富一方”的承诺正在成为现实。
“我们的员工大多是来自古镇家园、兴阳家园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群众。有些环节我们甚至让群众把打火机零部件领到社区或村里去组装,最大限度扩大就业覆盖面。”该厂副厂长彭承告诉记者,贵州中焰(环兴)实业有限公司是以生产打火机为主(集打火机研发制造自营出口为一体)的私营企业。公司自2017年投产以来,年共组装打火机3.6亿只,总产值1.8亿元,解决800多人次务工,发放劳务费达2000万元。
挺过疫情肆虐、熬过市场凋敝的中焰打火机厂,正在重整行装再出发,击鼓扬帆再起航,在风云变化的国际、国内市场里乘风破浪,闯出企业发展新天地。
边阳工业园区(董峰应摄)
“为促进工业发展,给入驻罗甸的工业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罗甸县工信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新冠病毒疫情防控,该县采取了四项新举措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工业园区小微企业融资发展,助力园区目标实体复工复产。一是明确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亲自调度,抓好统筹协调,围绕政府工作重点,从政府层面引导金融机构更加关注工业园区实体小微企业。二是选派政府金融行业部门(县国资金融办)干部到罗甸逢亭工业园区管委会挂职,发挥牵线搭桥及中间纽带作用,引导金融政策进民企,专职服务园区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三是真正发挥“政银企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推荐会、交流会等形式,解决“政银企担”信息不对称问题,增进园区小微企业对银行金融产品的认识和了解。四是县国资委牵头组建新的政策性担保公司,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罗甸县新组建的贵州润泽担保公司在贵州艾力康公司等园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上,发挥极其重要的增信作用。
“十三五”以来,罗甸深入实施“双千工程”,实施“千企改造”30户,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到39户,工业总产值达31.88亿元。新建标准厂房8万平方米。新增水电装机15万千瓦、光伏装机37.15万千瓦。罗甸工业园区被认定为贵州省特色工业园区。
亦城亦景宜居宜游 新型城镇化打造康养之城
“以奇石文化附能金石街,以户外跑、骑行等体育运动项目附能环湖路。五座别具风格的桥梁与周围的建筑设施相互配套,成为了五个美丽的‘城市盆景’”。
“玉湖公园和王乃山半山公园是罗甸打造园林城市的有力支撑,玉湖公园总体规划面积200公顷,总投资6.54亿元,里面设置了自行车道、慢行步道、卫生间、服务中心、广场、游船码头等设施,是城市居民户外休闲的好去处。”
“我们选择在罗甸是因为它山美、水美、人文地理非常完美,非常适合养生、养老,适合居住、旅游和置业,而且罗甸营商环境良好,很适合企业发展。”
亦城亦景,宜居宜游。随着一批现代房开企业的入驻,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资源优势,已蜕变成全省知名的康体养生目的地。近年来,罗甸县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结合大健康产业开展统一规划,以县城东部新城为主做足“水文章”,城市功能日渐完善。先后建成和引进一批批优秀房地产项目的同时,建成五路一广场、五桥二路、艺术文化中心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引进新大兴公司负责完善城东康养湖城旅游基础设施。一个规划用地面积166公顷,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的现代化新城正迅速崛起,一个新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体育中心正在加速形成。
湖城一角(刘文俊摄)
“十三五期间,我们按照东西拓展路网先行建设新区、改造旧城的思路,基本完成了再造一个新城的夙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邓涛告诉记者,县城区的常驻人口城镇化率从34.6%提升到47%,建城区从4.8平方公里提升到现在的9.7平方公里,整个城镇建设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成绩喜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的要求,全力打造罗甸东部新城,搭建好“以城助产、以产兴城、产城互助”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同时坚持高端规划,找准城市定位,突出“一城两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康养产业,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探索出一条宜居、宜游、宜业、康养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罗甸还将围绕产业聚集、人口聚集、资源聚集为目标,以最美湖城行动为抓手,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做强产业,从产城融合这一块为切入点、发力点,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做强城市业态,使县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农文体旅融合发展 旅游产业化催生康体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
“凤尾竹既可以给景区增添绿意,还能做成竹筏,用来摆渡游客。”五一期间,罗甸县沫阳镇大小井景区再次迎来人流新高峰。
近年来,大小井景区依托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通过引导和鼓励村民开发水上竹筏和开办农家乐等方式,让当地村民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共享农旅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
“我们有70家划船 ,分成两班,每班有30多户,一班半个月,到节假日,游客多,大概有两、三千块钱左右。”谈起发展景区经济对群众收入的带动作用,大井村村民黄继忠笑呵呵地说。
听了黄继忠的话,村副主任黄安补充说:“我们大井村依托自然环境优势,景区里现有13家农家乐,8家民宿,加上竹筏经营和卖应季蔬菜、水果等,年户均收入可达2.6至2.8万元左右。”
“景区总面积38.3平方公里,呈组团状分布,由90多个溶洞、约1.2平方公里的坡贡石林、数个大小天坑以及大小井河流组成。”记者在景区内看到,两条河水从源头的喀斯特岩洞中涌出,清澈碧绿,宛如一方碧玉,流淌数十米后交汇在一起。水岸边古榕树遮天蔽日,凤尾竹青翠欲滴,错落有致的布依族农舍、阡陌纵横的田园、鬼斧神工的溶洞、神秘莫测的天坑、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绿毯似的草地,与古屯堡等历史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大小井总洞穴很多,有‘东方洞穴博物馆’的美称。最主要的洞穴有响水洞、狮子洞、月亮洞、天德洞、芭蕉洞、焉家洞等。
美美的大小井(刘文俊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村民在依附景区发展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景区的保护,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大小井是罗甸县山水自然和民族人文融合发展特色旅游的一个特例。在罗甸,红水河景区支撑水上旅游和野钓旅游,上隆寓农山谷景区加持“农旅结合”。
近年来,罗甸县为推进农村123产业融合发展,扶持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景观旅游村镇,支持旅游特色村发展,同时不断提升乡村公路,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旅融合良好发展奠定基础。为做好“旅游+”融合文章,促进康养旅游持续升温,该县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体造势、和合共生”的融合发展理念,促进“体旅、农旅、渔旅、文旅、商旅”融合发展。据统计,2020年,全县共接待国内过夜游客31.92万人次,同比增长14.61%。其中,省外过夜游客人数8.29万人次,同比增长25.36%;省内过夜游客人数21.17万人次,同比增长11.57%。
“就是要通过打造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罗甸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把握两个重点,一个是打造环湖果旅一体化,沿着玉湖公园,通过环湖路,形成一个县城——茂井桃源新村——沫阳大小井——县城的闭环;一个是逢亭纳上——上隆——木引花果山。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肖家云
编辑|史传鸿 罗绍智
编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