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油海人的军人情怀
2021-07-12 11:37:53 罗元冬 黎庆贤 王孝文
  • “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做人要学会感恩,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

    6月26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罗甸县边阳镇油海村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不仅组织大家观看党史学习教育视频、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颁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活动当天,当地的老人们纷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解放军在油海的故事。

    “新中国刚成立时,残余土匪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秩序,油海村也一样。直到1950年的冬月,解放军来了,油海才安宁下来。”其中马大鹏、石道文、陈良等几位老人讲的故事最为引人入胜。


    马大鹏:解放军来了  日子太平了

    在89岁的油海村村民马大鹏老人回忆中,那段难忘的岁月随着老人的娓娓道来,渐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他们从老路下来,学校旁边下来,顺着路就到了石道文父亲的老房子,当时就两个老人家在家,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人。”1950年冬月,一个没有太阳的下午,大概五点钟左右,大家干完农活,正准备赶牛收马回家,突然发现有一支20多人的队伍从冷家后面的山上走了下来。由于地段特殊,那时候游荡村里的山匪特别多。大家一看见陌生人来到村里,以为土匪又来了,都赶紧牵着牲口往山洞里躲。

    等到傍晚,有人偷偷回去看了一下,发现是解放军,没有伤害老百姓,大家又从山洞下来,各自回家了。c0a827daadf44120b689de2f97da94df.jpg

    马大鹏讲述解放军解放油海故事

    接下来的日子,解放军就分派人手把守三个山头,震慑流窜的土匪。他们砍伐枫香树做路障,挡在各个路口,严防土匪及不法分子混入村子,同时在村内开展枪支弹药的排查和收缴,维护好村子里的治安,严防残余不法势力危害群众。在解放军的震慑下,那些想动坏心思的人,也不敢动了,村子也安宁了。

    那段时间,解放军按时作息,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自己打扫卫生、做饭,从不乱拿群众的东西,即便是路边果树结的果子,他们也不会乱摘一颗,所需物资都是用银元向群众购买。在全村群众的通力配合下,将近20天的时间里,解放军将收缴到的枪支弹药收整好以后,过了冬月就出发将物资送到惠水的大部队去了。后来,村民们才得知那是人民解放军一三八团二营的一支部队。

    第二年开春后,另一支人民解放军2野五兵团17军151团(十七军侦察营)进入油海村清剿残匪,帮助油海解放。期间,解放军一边肃清残匪,一边帮助群众插秧生产劳作、修理园所等,待油海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了以后才离开。

    解放军离开村子的时候,村里的群众都很舍不得,大家聚在村口依依不舍地挥泪送别,而3名年轻人直接跟着部队从军去了。

    马大鹏当时换好了行装准备从军,却被家人阻拦了下来,没有如愿。这件事也成了他这辈子的遗憾。

    “感谢共产党,让我们现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什么有什么,穿什么有什么,我们有好日子过了。”马大鹏老人感叹道,解放前,老百姓穿衣吃饭都成问题,整天担心受怕地过日子。解放军来了以后,把村里的土匪赶走了,老百姓日子太平了,心安了。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老百姓的生活是一年更比一年好。 


    石道文:解放军住我家  从此我把军魂扎

    聊起那段往事,油海村退伍老兵石道文很是激动,当时解放军居住的老宅子正是他的家,虽然那个时候他还没出生,但在从小就听父亲说解放军的故事。那时解放军住自己家时,帮大家清理残匪、平叛乱,让大家过上太平日子。所以在小时候,他就立下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当兵,去保家卫国。

    长大后,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军人。

    1979年,石道文从学校出来的第二年,刚好部队征兵,他毅然报了名。经过严格的筛选,他成功入伍。送兵当天,村里的村民们都在村口等着送他,然而让人意料不到的是,他迫不及待地背上了行囊,还没等到大家来送行,自己一个人早早出发,奔向部队了。

    随后,石道文跟着部队到达了广西边境。他清晰的记得,在攻打越南凉山的时候,他和战友们奋战在八宝山高地上,根据作战需要,坦克要从高地过去,班长就派他和几个战友去给坦克排地雷。当时,他们虽然胆颤心惊,但也毫无畏惧,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完成任务。在他们的细心摸排下,阻挡在阵地前面的地雷被全部排除,坦克安全度过。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7aa2d22bfd8b482891449dc3f96b80d8.jpg

    石道文在解放军居住的老房前给记者讲述从军故事 

    抚摸着胸口的勋章,石道文自豪地说:“这个三等功勋章,就是当时不畏艰险、不惧生死,勇敢顺利排雷,不辱使命保护坦克的奖励。”

    他说,如果小时候没有听到父亲讲述解放军的故事,自己可能不会去从军。而今,这段从军经历已经成为他一生最骄傲的事。解放军住过的老房子,他会常常修葺并一直保留好,也会如老父亲一样给孩子讲述解放军来家以及自己参军的故事,教导孩子们感党恩、跟党走,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一切。


    陈良:三代从军忠于党  红色血脉代代传

    解放军在油海村住的那段往事,不仅感动了一代人,更激励了全村群众参军入伍的意愿。

    陈良家从解放开始就有人参军入伍,现在已有三辈人从军报国了。三代从军,虽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从军,但却有着相同的信仰和情怀。

    1934年,陈良出生在平塘县的一个瓦工家庭,原本家里生活还算过得去。9岁那年,国民党抓人当兵,当时为了让哥哥逃脱,父亲在反抗中去世,年幼的妹妹也被摔死了。两位亲人相继在同一天离世,沉重的打击给这个家庭蒙上了层层阴影。

    为了躲避战乱,陈良跟着母亲来到了油海村投靠亲戚。背井离乡还要肩负保护母亲的重任,和平安宁的环境对于他来说十分重要,吃过许多苦的陈良感触很深。县城解放后,他再也不用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了,生活也渐渐好转起来。

    “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去当兵。”1953年,16岁的陈良与700多人一起响应国家的号召,一路北上,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

    在朝鲜中线战场上,陈良所在部队的任务是守住五阳山阵地,天上飞机轰鸣,地上坦克隆隆,子弹与炮弹齐飞。在枪林弹雨中,志愿军战友们轮番上阵,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他们终于守住了五阳山头,圆满地完成了作战任务,全体荣获二等功。01b575e04f414710a553c243bbed8480.jpg

    退伍老兵陈良

    a13a8ef14c0e4606b2ab85ddb3a2eef7.jpg

    陈良从军旧照

    在那场战役中,作为炮兵装弹手的陈良被震伤了右耳,从此,右耳听不到了任何的声音。后来,陈良又参与海防修建,担任通讯员转战山东、江苏、连云港等多地,直到1957年才退伍。

    退伍回到家乡油海后,陈良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在当地教书育桃李,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他教育子女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时刻响应党的号召,跟党走。他的四儿子汪发江高中毕业后也参军入伍,到西藏服役,一干就是20年,如今以副团级退休了。

    “好男儿要当兵,从祖辈接过钢枪,保家卫国,就是人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陈良的孙子汪富豪从小耳濡目染家人从军的事迹,励志要向长辈们一样,穿上军装,报效祖国。

    有志者,事竟成。汪富豪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海军,如今在部队服役已有5年了。

    据油海村村支书马廷科介绍,从解放到现在,油海村有退役军人61人,三代从军的有3户,留任在部队有2人,从军人员在全县的乡镇中算是比较多的。在推进油海村的发展建设中,石文江、冷德良等退役军人发挥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军人本色,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第一线,实现身份从“战场”到“市场”的转变,带领村里群众一起致富奔小康,成为了地方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如今的油海村,乡风文明、产业兴旺,大楼房、小汽车,到处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日子像罗甸的火龙果一样越过越红火,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

    “今后,我们在抓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同时,也要服务好我们的退伍军人。现在我们利用学校的闲置房屋建了退役军人服务站,设置有办公室、活动室,让大家在村里有办公、议事的地方。我作为基层服务站的站长,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带领大家共同建设好美丽油海。”油海村支书马廷科说。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排版|莫昌玉

    编辑|班方智  李璨  史传鸿  罗绍智 

    编审|黄万龙 

    监制|邹昌平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