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蔬菜种植再添良种良法 传统产业迭代再焕新生
2021-09-18 17:28:04 王孝文 王冬至
  • 金秋好时节,丰收正当时。

    9月11日,罗甸县龙坪镇坪寨村山脚下的大坝里,200余亩的水稻黄灿灿一片,正等待收割,十余天后,待水稻收割完成,坝区土地将重新翻犁,育苗基地里等待移栽的蔬菜品种将“闪亮登场”。罗甸多年来探索发展的“菜-稻-菜”种植模式在这一坝区得到充分展现。

    0632494dd37f468586e73240c6ad1514.jpg

    “县管专家”王惠科在种植基地作技术指导

    大坝边上10余亩的田地里,排列有序的篱架上一种藤本植物长势正盛,走进一看,一个个近10斤重的大瓜悬挂在竹架上,与旁边的黄灿灿的稻谷相比,截然不同。

    e5de31f1812242ff98ff9186a62553f6.jpg

    黑皮冬瓜种植基地一角

    “这个冬瓜的品种就是黑皮冬瓜,它能够适应高温、耐热天气,可以作为我们罗甸夏秋高温季节种植,弥补市场淡季的供应”。罗甸县“县管专家”、县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副主任王惠科介绍,为弥补罗甸夏秋季蔬菜产品的空缺,罗甸县于2018年从广州引进冬瓜新品种“大铁桶黑皮冬瓜”试验种植,种植面积30亩,其中逢亭镇祥脚20亩,龙坪镇坪寨村10亩,亩产5千公斤以上,种植时间是6月下旬播种,7月上旬定植,9月底开始采收上市,每公斤价格1.5到2元。

    “黑皮冬瓜”只是罗甸近年来不断引进和改良种植的蔬菜品种之一。

    0d827dc2085b45a6a4408fd511b58b70.jpg

    已经挂架的黑皮冬瓜

    蔬菜种植在罗甸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省农业专家李桂莲在罗甸试种早春蔬菜,开启了罗甸蔬菜产业的发展密匙。多年来,罗甸蔬菜种植从早春蔬菜发展到秋冬蔬菜,并探索创造出了“菜-稻-菜”的种植模式,蔬菜种植在罗甸大获成功。目前,罗甸蔬菜种植品种主要有四季豆、豇豆、茄子、辣椒、黄瓜,南瓜、菜玉米等15个种类100多个品种。

    “合作社今年种植蔬菜126亩,这几年都是以‘菜―稻―菜’的种植模式,种植品种有辣椒、黄瓜、茄子等十多个品种,这几年下来,收入都很不错。”村民罗庭志是当地的蔬菜种植大户,为扩大规模,统一管理,规范化种植,他于2018年成立“罗甸县慧福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外出务工村民土地近130亩发展蔬菜种植。在县农业农村局农技员的指导下,他的蔬菜种植年产值100余万元,辐射带动附近村民常年务工20余人,大面积上市时达40余人。

    “冬瓜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学校的营养餐和办酒席人家的需要。”罗庭志说,在多个品种的交替种植下,合作社的产品质量有保证,销路也不用愁。合作社的成功,也吸引了不少周边村寨和附近乡镇的合作社前来学习“取经”。

    ef9c1ebe752b44d5a1feb854646236f0.jpg

    “县管专家”王惠科向前来的学习的人员讲解育苗经验

    “今天到这里参观学习,真的大开眼界,回去后,将把这里的经验和技术进行推广,增加群众收入。”采访中,记者正巧遇上了前来学习“取经”的红水河镇相亭村村支书王怀林,他告诉记者,他们村里面的合作社以前就是种植品种单一,上市时间比较集中,造成了产品积压,常年亏损。通过学习找到症结后,他们将请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去指导,做好“村社合一”,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b953e56f3f0648c79ef51b79f5254124.jpg

    蔬菜种植基地“菜-稻-菜”模式中的水稻种植

    “这几年,慧福合作社蔬菜种植不断发展壮大,解决了村里部分劳动力和留守老人的就近就业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更好地做好服务,将合作社种植模式在全村大力推广,让更多的群众得到实惠,助推乡村振兴。”坪寨村副主任苏劲松说。

    蔬菜种植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罗甸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积极探索的种植模式,更得益于罗甸蔬菜的优良品质。罗甸蔬菜多次荣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等荣誉。据罗甸县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1.75万亩次,产量53.53万吨,产值16.98亿元,其中规模化基地种植8万亩,产量14.4万吨,产值5亿元。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排版|姚元梅

    编辑|罗绍智  李璨

    编审|班方智

    监制|邹昌平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