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罗甸:产业带来好日子 老村旧貌换新颜
2021-09-19 17:15:41 王孝文 王冬至 黎庆贤 王亭
  • 金秋的罗甸,大地一片金黄。在茂井镇高里村,刚刚收割完水稻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晚上7点,村民们便迫不及待地来到老场坝,找好位置围坐下来。在这里,因为秋收停了一个星期的“文艺晚宴”即将开始。

    09e5c5be65244f9fbddf3fb088416cea.jpg

    高里村妇女盛装参加村级文艺活动

    在茂井镇高里村老场坝文化活动中心场地里,一棵上百年树龄的大榕树下,“高兰大榕树文艺队”队员们在领队王冬菊的带领下迈步入场,开始了广场舞演练活动,惹得围观的老人们掌声雷动,孩子们或是跟着节拍摇晃着小脑袋、挥舞着小手,或是追逐戏耍,一幅“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场景映入眼帘。

    “今年我们参加县里面的比赛得了二等奖,姐妹们可高兴了。”王冬菊介绍说,高里村从2015年开始组织广场舞活动,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半,大家就到老场坝文化活动中心场地里载歌载舞,强身健体,娱乐消遣。2016年,村民自发组建了“高兰大榕树文艺队”,平均年龄45岁。在之后的几年里,参加县乡举办的比赛十余次,获得了不少奖项,特别在今年的罗甸“中信杯”广场舞大赛中获得乡镇组二等奖的佳绩。

    383fc3b8141e4df38ee32d1f0374b2cb.jpg

    高里村文艺队在罗甸比赛获二等奖

    高里村“高兰大榕树文艺队”取得的成就只是高里村近年来文化活动上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17年开始,茂井镇高里村连续四年举办“高里村春节联欢晚会”活动,活动项目有山歌对唱、篮球比赛、舞蹈等,每年吸引来自黔桂交界的广西三堡乡及本县沫阳镇、罗悃镇和本乡镇其他村的参赛队伍前来参加,不仅增进了各地友谊,也大大提高了村民们的思想文化素质,高里村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

    57d70da17b074915bfef112c5b0006f5.jpg

    高里村春节运动会掠影

    高里村不仅夜景美,清晨景色同样怡人。

    清晨,一场秋雨洗净秋收后的高里村,薄雾萦绕下,500余亩的百香果长势正盛;百香果基地之外的稻田里有序排列着一垛垛金黄色的稻草;一栋栋小平房或依山排列或沿路而建;随处可见的太阳能路点缀着交错纵横的乡村道路和串户路;村头一座300余亩水域面积的中型水库绿水悠悠,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生活画卷跃然眼前。0eb170cd2b1c4a01adafc8bfee6f1e15.jpg

    高里村村民在百香果基地务工

    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边远山村、后进村,如何在近十年来变成富裕村、文化之村,高里村是如何蜕变的?

    “我们村十多年来不断有产业入驻,群众流转土地和在基地务工得到了很大的实惠,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变,老百姓的思想素质也跟着提高了。”村民王惠建是茂井镇的退休干部,几十年来一直在镇里工作,高里村的变化他最有发言权。

    高里村位于茂井镇东部,距县城约42公里,国土面积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6 亩,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寨,现有总人口268户1083人。高里村是原高圩乡的乡政府所在地,也是高圩片区的集贸市场所在地。由于上世纪末在修建高圩水库时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问题,高里村一直被称为当地的“顽固村”,多年来鲜有项目入驻,少部分村民种下的苦果影响了高里村十多年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里人也在不断的自我剖析,逐渐转变了思想。

    200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贵州列为“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绿色能源减贫项目”示范省,其中罗甸、贞丰两县被列为项目示范点。当年,小油桐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入驻高里村,流转村集体荒山3000余亩进行试验种植。土地流转的利益分红和就近务工的收入第一次让高里人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高里村的山头上,人声鼎沸,割草、栽苗、施肥一片繁忙。

    企业入驻带来了新的文化,开拓了高里人的视野,让高里人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近年来,随着扶贫光伏发电、艾纳香、哈密瓜、百香果、火龙果等项目的不断入驻,高里村通过土地流转,盘活荒山废地,赚取土地租金,并通过利益联结获取分红,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累计在基地务工6000余人次,大家“钱袋子”鼓起来了,村庄变得靓丽了。

    “去年我们村‘八朵金花’上大学,成为我们这一片区的美谈。”王惠建说,收入提高后,群众对小孩的教育很重视,哪家孩子考上大学,亲戚和邻舍都前来祝贺,氛围很浓,成绩好的孩子成为其他孩子的榜样,家长们也暗中“较劲”。为了方便孩子进城就读,近年来全村有超过80户人家在县城以上购买了房子。十余年来全村累计超过200人在县城以外地方入学,全村拥有大学以上学历有100余人。

    历经脱贫攻坚,“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在高里村全部实现,曾经残旧破败的村容村貌一去不复返,老旧砖瓦房变成了一栋栋新平房,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以前我们村都是泥巴路,现在水泥路全部修到家门口,卫生院就在家门口,老人看病很方便,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了,以前哪会想到有今天这样的日子啊。”80岁的村民王恩楼见证了高里村从茅草房到砖瓦房再到小平房的嬗变,感慨不已。

    “从小油桐种植开始,我在每个产业基地里都务工过,收入也不错,生活质量也提高了。”55岁的村民黄元波十几年来通过在基地务工和做蔬菜大米生意,不仅买了一辆面包车,还在县城买了商品房。

    “收完水稻后,就要到火龙果基地务工了,再干几年,把房贷还清楚就休息了。”黄元波所说的火龙果基地,正是罗甸橙汇园公司入驻高里村发展的1500亩精品水果基地,目前基地正在建设中。基地建成后,预计每天可以吸纳本村村民50人以上就业,预计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

    黄元波只是产业入驻后,生活和思想发生转变的高里村村民之一。

    村民黄光勇在产业上也受益匪浅,当过一届村主任和一届村支书的他在就任时因常年和企业负责人打交道,思想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卸任后,思想转变的黄光勇通过贷款和向亲戚朋友借钱,硬着头皮筹资20余万元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几年下来不仅还请了欠款,还在县城买了商品房。生活变好了,他对孩子们的教育也高度重视起来,大儿子正在读大学,小儿子也从老家的小学转到县城的私立学校就读,“两个小孩,一年光是学费就是2万多,以前想都不敢想。”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高里村还需要继续奋战。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全力巩固原有的产业,依托高里村的土地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精品水果、林下养殖、生态养殖等产业,提高群众的收入。同时,依托‘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的基层治理模式,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高里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贵福说。

    “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盛世享太平......”结束一天的采访,记者返程时天色渐暗。高里村的大榕树下灯光通明,广场舞歌曲再次响起,村民们唱唱跳跳、说说笑笑,现场犹如一片欢乐的海洋。

    bd4cfc1860d04d069907035662a8d2f2.jpg

    高里村百香果种植基地一角

    283726fc68a74dedb5c23268de1be850.jpg

    鸟瞰高里村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排版|姚元梅

    编辑|罗绍智  李璨

    编审|班方智

    监制|邹昌平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