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甸有着这么一群特殊的人群,她们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是孩子们的“树洞”,倾听他们的心声;她们是孩子们的好老师,教孩子们安全知识,守护他们成长;她们是孩子们的好妈妈,给孩子们讲故事和他们玩游戏......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童伴妈妈”。目前,罗甸县在沫阳镇访里村、高峰村、董架村、大井村、平岩村分别设立了“童伴之家”,“童伴妈妈”用心陪伴着孩子,努力让他们在成长路上“说话有人听、烦恼有人解、孤单有人陪”,点一盏温暖的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这里的5名“妈妈”温暖了3590名留守儿童的成长路。
为留守儿童建造一所温馨的家
在罗甸县沫阳镇董架村的“童伴之家”,滕先露和村里的40名小伙伴在童伴妈妈刘启芬的陪伴下,围坐在桌子前看书、画画。“我每个假期都会来这玩,还能交到很多朋友。”10岁的女孩滕先露自2017年“童伴之家”落户村里后,她就成了这里的常客。没有到“童伴之家”之前,右侧手脚有些行动不便的她,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她,导致她的性格很内向。
“童伴妈妈”刘启芬了解她的情况后,主动邀请女孩到“童伴之家”玩,辅导她写作业,带她做游戏,跟她谈心。现在,女孩有心事就第一时间就跟她分享,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沫阳镇董架村童伴之家的童伴妈妈刘启芬与孩子开心合影
在罗甸像滕先露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目前,罗甸登记在册的农村留守儿童达6415人。在此背景下,2017年1月,“童伴妈妈”项目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贵州省民政厅和罗甸县民政局联合实施开展,项目旨在进一步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童伴妈妈”伴留守儿童成长
“想外出打工,孩子在家没人照顾,又看到村里其他孩子,没有父母的陪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32岁的罗孟好是沫阳镇访里村童伴之家的“童伴妈妈”,谈及参与项目初衷时,她这样说道。2017年,得知招聘“童伴妈妈”时,她便主动报了名。
沫阳镇访里村童伴妈妈罗孟好走访留守儿童
成为“童伴妈妈”后,她第一件事就是就是摸清全村儿童的家庭情况。她每天挤出空闲时间,走遍村里有未成年人的家庭。两个月的努力下,访里村的“留守儿童”档案建立起来。“童伴之家”成立后,她为村里留守儿童洗衣服、辅导作业,带他们做游戏、参加各种主题活动……工作虽然繁琐劳累,但她却没有一声抱怨。
“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我已经离不开他们了,当听到他们喊罗妈妈时,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罗孟好说。
为留守儿童建立安全网
孩子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每到节假日,罗甸县各个“童伴之家”的“童伴妈妈”都会带孩子们学习交通、消防、防溺水等方面的安全知识,为留守儿童织就安全监护网。
沫阳镇大井村离水源较近,暑期防溺水成为儿童安全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暑期到来时,大井村“童伴之家”以”珍爱生命 防范溺水”为主题,通过开展学习讲课、入户宣传等提高儿童的防溺水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和管控能力。
孩子在童伴之家开心玩耍
在沫阳镇访里村的“童伴之家”则以“关注生命 关注食品安全”为主题,通过给孩子们播放漫画音乐视频,让孩子们识别有毒野生菌。同时带领孩子们开展“细菌大战”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会孩子们勤洗手、不聚集、勤通风等简单防疫防护知识。
孩子在童伴之家开心玩耍
据了解,“童伴妈妈”项目在罗甸县实施开展以来,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以“童伴妈妈”为抓手,以“童伴之家”为平台,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面临的亲情陪伴、学习教育、生活保障、心理健康和安全等问题,在“童伴妈妈”的陪伴与关爱下,农村留守儿童变得开朗、活泼,养成了爱阅读、爱运动的好习惯。
下一步,罗甸县将凝聚各方力量,有效配置资源,持续做好“童伴妈妈”项目指导,强化对“童伴妈妈”工作督促,细化“童伴之家”工作职责,多方面丰富活动形式,将“童伴妈妈”项目在罗甸县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得到帮助。
沫阳镇大井村童伴妈妈陆琴家访看望孩子们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排版|姚元梅
编辑|罗绍智 李璨
编审|班方智
监制|邹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