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五年奋斗结硕果 砥砺前行启新程
迈步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五年来,罗甸县持续弘扬“大关精神”、鼓足“麻怀干劲”,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在彻底消灭绝对贫困、如期实现同步小康后,全县36万人民再度整装出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开创新时代罗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在新征程中为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黔南篇章作出罗甸贡献。
满眼皆绿的罗甸,是珠江流域生态屏障和国家生态功能区。
“生态美,百姓富。”近年来,罗甸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集中力量打好防治污染“五场战役”。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实际行动保护“绿水青山”,以赤诚初心打造“金山银山”,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据数据显示,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4%。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成了罗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分享到了更多“生态红利”和“绿色福利”。
美丽的罗甸红水河畔(刘文俊摄)
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山更青了,红水河畔的罗甸谱写了一幅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画卷。
荒山绿了 鸟儿叫了
望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
重阳过后,“阳光罗甸”有了一丝凉意。走进龙坪镇大关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绿意葱茏的景象,阵阵清新的空气拂面而来,“天然氧吧”名副其实。
龙坪镇大关村“天然氧吧”
“想不到还能看到大关变成绿洲的样子,总算对子孙后代有个交待了。”李必兴感慨道。
大关变成绿洲
很难想象,曾经大关村的石漠化较为严重,被认为是“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区域”。当全体村民劈开万年石,抠出千年土,在石旮旯中造田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大家这才意识到:山上没有树,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
随后,全村积极开展退耕造林,25度以上的山坡全部退还,家家户户山上种树,在岩石缝中播撒绿色,还制定了最严格的护林村规民约。二十余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关村精心管护造就的4000余亩森林,实现了从满山石头到万木萌发的逆转,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8%,成了有名的“天然氧吧”。
“我们没时间实地植树,听说可以网上捐钱植树,觉得很有意义,就通过支付宝捐了一些钱。”来自贵阳的张女士说起线上募捐、线下植树的创新方式,开心得不得了。“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中来。”
罗甸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刘文俊摄)
2017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开始试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2018年3月,罗甸县罗悃镇布乃村巴麻组被确定为贵州省首个植树点。依托腾讯和支付宝公益平台推出“e绿黔行,网上植树”公益众筹项目,布乃村获得了4万多人次的网络捐款,共筹集资金58万元,随后23199株栾树和香樟在这里扎根成长,原本光秃秃的荒山披上了绿绿的“衣裳”。
“从石山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罗甸县沫阳镇联合村李德龙说,以前山上光秃秃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种什么都很老火。要想发展,必须要保证水土不流失才行,我们选择发展刺梨、桃子等经果林,不仅能让荒山绿起来,保持了水土,还能增加收入,一举几得。
龙坪镇大关村生态园
五年来,罗甸通过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利水保工程、畜牧养殖工程以及森林防火等“药方”,同时扎实推进林长制工作,实施“绿色罗甸”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了石漠化治理103.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70.64平方公里,新增营造林37.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2.58%。上隆、大井、板庚、八总4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河水清了 鱼儿肥了
河畅水清风光好,岸绿景美面貌新。
国庆期间,罗甸县红水河景区依托山秀水美的自然风光,凭借丰富多样的水上运动和游玩项目成为众多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红水河景区山秀水美(刘文俊摄)
“红水河的风景很美,也很好玩,明年还要来。”来自新疆的游客刘先生告诉记者,在这里不仅体验了水上飞人、摩托艇、快艇等惊险刺激水上项目,还吃到了正宗美味的野生鱼,一家人很开心,
时光回溯,2007年龙滩电站建成下闸蓄水,当地群众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想法,在红水河上发展起了网箱养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投饵网箱养殖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造成了水体污染、水质下降的现象。为了保护绿水青山,罗甸从实际出发,下大力气拆除红水河的网箱养鱼,并出台补偿方案,鼓励养殖户转产转业。
“水质明显提升了,环境更漂亮了。”2017年底,罗甸全面完成了网箱整治工作任务,当省、州环境保护督察组再次来到红水河段督查时,纷纷赞许道。
罗甸县举行鱼苗投放活动
“河里的水清了,鱼虾也多了起来。”群众大力支持生态环保工作,拆除网箱后转而开办了农家乐、发展野钓和旅游业,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桃花流水鳜鱼肥。”今年3月,罗甸在凤亭乡库湾投放了3.9万斤鳙鱼苗,随后又陆续在双河口水库和冗各水库等河湖投放鱼苗13万斤。“依托‘人放天养’的生态发展模式,实现‘以水养鱼+以鱼净水’两个目标。”
罗甸县举行增殖放流活动
“保护蒙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进一步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今年1月,罗甸县在玉湖公园开展2021年增殖放流活动,鱼苗种类主要有白鲢和鳙鱼,共计2万余尾。
罗甸县农业农村局水产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人工增殖放流主要以草鱼、白鲢、花鲢、鳙鱼为主,让渔业资源得到补充,水域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最终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
生态优美的大小井
五年来,罗甸以维护江河湖泊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为核心,全面落实“河长制”,明确河长233人“认领”全县39条河流,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开展“百千万”清河行动,累计开展巡河2万余次,完成河岸清理1200公里,取缔网箱养殖4121亩,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3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水体比例,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投入资金35万余元,增殖放流鱼苗200余万尾。“一河一考”排名跃居省、州前列,蒙江湿地公园获批“国家湿地公园”。
环境美了 群众笑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美则百姓美。
走进凤亭乡交吾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小道、干净的院落,一排排篱笆、一簇簇花朵、一笼笼蔬菜、一串串百香果......处处充满着生机,处处呈现出优美、清新、幸福的美丽乡村画卷。
“现在村里的环境卫生、乡风这些都很好。”村民王甫米指着自家门前的篱笆说到:“篱笆里面种些菜,外面撒些花种,一到开花的季节,在这个小道上散步,感觉就像是世外桃源一样。”
“环境好,发展会更好。”交吾村村支书陆义宏说,该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制定了村规民约,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卫生评比奖惩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文明乡风。现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兴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竹林深处有人家。”红水河镇的牙里早在十几年前因竹而小有名气,千余亩的山坡上,漫山遍岭的绿竹历经百年沧桑依然生机盎然。整个寨子被竹林包围着,人与竹在这里融洽相处,共同编织着美好的绿色之梦。
红水河镇的生态竹林(刘文俊摄)
在牙里,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都长满了竹子,人们对竹有着一种深深的“偏爱”。据当地的老人说,这里的竹子已有了上百年的历史,种类有金竹、白竹、钓鱼竹、刮麻竹等。曾经,竹子在某个时期全部开花枯萎,但过了两年,又突然生长起来了。死而复生的竹子越长越多,焕发出浓浓生机。
“保护好大自然,就能得到大自然馈赠。”显然,牙里人得到了大自然最好的回报,生活充满了希望。家家户户、男男女女均会竹编技艺,他们编织的背篓、筛子、簸箕等竹具在周围的市场上很畅销,群众也因竹子而享受到了更多的生态红利。
护林员在巡逻(刘文俊摄)
“竹子最怕火,燃烧起来很快,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巡逻。”随着生态环境的保护,竹林里动物繁多,常有野猫、果子狸、飞虎、斑鸠、竹鼠、蛇等动物出没,动植物的多样性在这里得到体现。环境的优美让这里成为了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刘文俊摄)
“让‘阳光罗甸’成为冬季最佳旅游目的地和大健康养生基地,让百姓共享生态红利,实现生态与发展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五年来,罗甸扎实推进乡镇环境整治,大力推进污染防治“五大战役”,新建县城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1座,建成投运垃圾转运站5座,配备垃圾收运设施行政村177个。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950m3/d,新建污水管网172公里,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全覆盖。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及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发展生态种养、光伏等绿色产业,经济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
山青水绿 让我们相约阳光罗甸
石漠化治理后
守好一片蓝天,护好一河绿水。未来五年,罗甸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一是统筹做好生态环境规划,立足“四化”建设需要,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持续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二是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行河(湖)长制,推行“林长制+大数据+村规民约”一体化管理模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全面筑牢生态屏障功能。三是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统筹推进防治污染“五场战役”,严格落实最严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阶段性目标。
鸟儿在暖冬罗甸过冬(刘文俊摄)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排版|姚元梅
编辑|罗绍智 李璨
编审|班方智
监制|邹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