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坪镇八木村:支部建设铸造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2019-12-18 08:30:42 八木村党支部
  • 龙坪镇八木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6名,2个党小组,5名支委委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这个大山深处的党支部班子团结善战,党员率先垂范,与驻村工作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捷报频传。

    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完善制度,筑牢支部根基。八木村党支部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完善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健全村规民约机制、落实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议事制度等方式,让支部各项工作在有序开展的同时,也能公开透明的呈现在群众眼前。
    村党支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除在村委会显眼位置设立党务村务公开栏,还在各村民小组人员聚集处设立网格公示栏,定期将涉及脱贫攻坚重点项目、重点任务等党务村务工作进行公示公开,明确公开事项时间、举报电话和信箱等,广泛接受党员群众监督。结合“志智双扶·感恩奋进”思想扶贫工作,由村党支部牵头,结合村情,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完善制定了科学合理、管用好用的村规民约,并用巨型墙绘的方式公布在村级活动场所,时刻提醒群众遵章守法。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工作的研究决策实行表决制度,做到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每年至少召开4次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共同商议决策脱贫攻坚项目等重大工作推进落实,让党员和群众代表参与到村里各项工作的落实、监督中,使之内化为村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形成互相监督、共同遵守的良好氛围。同时,村党支部还会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党员群众大会上公开承诺,并在每个季度末尾通过张贴公示、召开群众会等方式向党员群众汇报办理进度,在每年底将履行承诺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找准短板,奋战脱贫攻坚。八木村全村盘山而建,土地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作为深度贫困村,是全镇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面对重重困难,八木村党支部没有退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驻村工作队紧密配合,通过精准走访排查,修建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补齐生活保障等方式,稳步推进全村脱贫攻坚工作,在2018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成功实现脱贫出列。
    八木村党支部与驻村工作队通过合理分工,将全村划分为9个网格,每名干部作为一个网格的网格员,每名网格员围绕人员信息、政策落实、责任落实等,按照每天排查核实不超3户的原则,逐户逐项深入开展核查,确保不漏一户一人,同时建立“一户一档”,对全村农户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2014年以来组织协调实施危房改造12户,易地搬迁安置51户,改厕76户,房屋立面改造43户,庭院硬化123户,基本解决群众住房安全;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100%,贫困户医疗报销率达90%,对30名高中以上学生实施教育帮扶,保证帮扶资金足额及时发放,截止目前,基本实现全村农户不愁吃、不愁穿,医疗、教育、住房有保障;组织协调修建垃圾室11个,安放垃圾桶135个,乡村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改善;安装太阳能灯138盏,节能灯150盏,通组路硬化6.2公里,串寨串户路7.08公里,机耕道4.8公里,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同时协调组织修建完善了村委办公楼、村卫生室、村幼儿园、村文化活动场所以及村级公厕,村级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结合八木村山多地少的实际,大力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和林下养殖,先后实施蜂糖李、十月桃、百香果、脐橙、土鸡、生猪等精品种养殖项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开展支部联动活动
    牢记使命,真心为民服务。八木村党支部以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原则,不断完善为民服务体系,坚持“清单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真心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有效提高了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2017年底,八木村建成了150平方米的为民服务大厅,按照“贴近群众、方便群众、关注民生、优质服务”的原则,以规范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为落脚点,通过对村级组织的职能职责、为民服务事项和党委政府委托办理的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归纳,列出村级组织服务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每项服务事项的名称、具体实施的责任主体、服务事项的来由依据、开展服务的操作流程等,实现“看图做事”“照单操作”,构建高效、便捷、透明、精准、优质的服务体系,着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已为八木村群众办结事项80余件,同时还定期进行入户回访,让群众切身利益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基层一线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支队伍就是一面旗帜”,要想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就必须打造出一座最坚实战斗堡垒、锻炼出一支能攻坚战斗队伍。八木村党支部就是这样一座堡垒、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攻坚克难,勇创一流”的信心和决心,为建设美丽、幸福、和谐的八木村而不懈奋斗。


    来 源|龙坪镇党委

    作 者|八木村党支部

    编 辑|黄学保

    编 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