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古村落 脱贫攻坚路
2020-12-22 15:48:37
  • 漯河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淮河的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漯河人民在沙澧大地上完成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事业。如今,在这片先烈们战斗过的土地上,沙澧儿女用红色精神凝聚力量,凭着不怕苦、不服输的顽强精神,加快发展步伐,以老区精神坚定信心,书写着脱贫致富的新篇章。从即日起,我台在新闻节目中开设《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革命老区行》专栏,讲述革命老区人民的脱贫攻坚故事。

    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原名洄曲,有1200多年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灿烂。唐开元十二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纵兵作乱,宰相裴度带兵讨伐,在裴城村驻寨安营。为纪念裴度,当地人便将洄曲镇更名为裴城,并为他建庙立碑,碑祠旧址至今仍在。村里还有裴城遗址、“北宋古桥”响水桥、彭家大院、贺家大院、官道驿站、山陕会馆等古迹。走进裴城村,仿佛走进了历史深处。

    郾城是革命老区,裴城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47年至1948年,沙北县委曾在村里办公。解放漯河期间,陈赓将军曾在村里居住。裴城村还走出了参加过长征的开国将军苏进。2020年9月,裴城小学更名为苏进红军小学。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裴城村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扎实开展“挂、包、帮”和“脱贫不脱帮”活动。裴城村党支部书记黎春伟告诉记者:开办朝旭就业脱贫技能服务有限公司,对贫困人员进行培训就业,对接市场,提升技能素质,同时确保稳定就业。对个别贫困户采取个性化帮扶吸纳,通过提供公益岗位,有了固定收入,贫困群众有了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和收入来源。

    村“两委”积极协调,使贫困户在村里的企业就业,月均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为贫困户申请无息贷款,帮助贫困户发展花卉种植业及养殖业;建成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就业;开办朝旭就业脱贫技能培训服务公司,使村里几名贫困户经过培训后顺利就业,并带动周边120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实现稳定就业。

    村里还规划了建材产业园区,村民创办的5家建材企业入驻。村民薛进超创办万头养猪场,彭红杰创办养牛场,彭永超建成占地20多亩的莲藕种植园和水果种植园,彭帅创办农业机械公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了带动力。

    生活变好了,村内人居环境也在持续改善。村里的水泥路实现“户户连”,还修建了排水沟,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按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的标准,对村里主干道进行绿化美化。在村“二纵二横”主干道、广场、游园和新整治的坑塘等处安装路灯和高杆灯。整治村内洄河周边环境,坑塘变成了观赏荷池。新建多处小型游园。

    2013年12月14号,“中国传统村落”首批名录揭晓,我省共有16处村落入选,裴城村是其中之一。2014年3月,裴城村入选河南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该村利用200万元传统村落省级补助资金,对古建筑院落进行改造,并整修了苏进将军故居。

    裴城村党支部委员张要杰说:我们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让更多的老区人民从中受益,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杜娜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漯河手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