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3人上榜!
2021-04-01 15:22:20 文明漯河
  • 近日,
    中央文明办发布
    2021年1月~2月“中国好人榜”
    ed8f2402204a462798ad6d961da874d0.jpg
    漯河共有3人光荣上榜!
    他们分别是
    盛卫川、王玉娥、柏风河
    一起来学习他们的事迹吧!

    图片

    助人为乐
    盛卫川、王玉娥

    66dff0c41970490fbc3289e9e8997fbd.jpg

    盛卫川,1950年4月生;王玉娥,1949年12月生,二人皆为河南省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小潭村村民。

    七旬夫妇义务摆渡25载 累计运送村民10万人次

    在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的沙河边上,有个小潭渡口,每天都有一二十人来往渡船,而且大多数人还不用掏钱,给大家摆渡的正是盛卫川、王玉娥两位老人。今年两位老人的年龄加起来已有141岁了。两人25年如一日从事着摆渡工作,为周边村民出行、上学、就医等提供方便,累计运送村民10万人次、1万余辆机动车安全送达河对岸,赢得了乡邻的一致好评。2013年,盛卫川荣获感动漯河十大年度人物,2014年,荣获“漯河市道德模范”,2017年,荣获河南省学雷锋标兵。

    从农民到摆渡人,夫妻一起挑起重担

    1992年以前,黑龙潭乡原辖区以沙河为界一分为二,河东南的辖区新设置为姬石乡后,两岸过往的人比过去少了,摆渡人先后换了几次,都因收入低不愿意干。当时,漯河只有一座老大桥,村民想要渡河办事要么走上几十里路绕到老大桥过河,要么就乘坐摆渡人的船过河,可以说,摆渡人的存在极大方便了群众,是当时群众外出不可或缺的职业。摆渡人的先后更换,摆渡谁来接管,成了一道急需破解的难题。

    1995年,当时身为小潭村治保主任的盛卫川,考虑到周边群众对出行方便的迫切需求,毅然决然接过了摆渡的重任,盛卫川郑重承诺,要为村民义务摆渡。盛卫川想为群众做点事,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妻子王玉娥,王玉娥说:“儿女们不用我们操心,地里种的也吃不完,平日里也没大花销,咱老两口能为乡邻出行提供方便是行善积德的事,我支持你,这事我跟你一块干。”

    风里来,雨里去,夏天要防汛,冬天要挨冻,摆渡却一天没有耽搁。谁家结婚办喜事,哪家的孩子需要看病,盛卫川夫妇总是有求必应。盛卫川说:“接过摆渡的担子,基本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但考虑到能够为群众出行提供方便,心里还是很幸福的。”

    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守这份苦差事

    “本村、黑龙潭南街等附近村的村民渡船,他一律不收钱,常年都这样。稍远点村的人和外地人坐船,一般每人一元,骑车的两元,忘带钱的人也让坐,挺不容易的!”提起老盛夫妇,乘船的人赞不绝口。现在,农闲时随便去打工干个活,每天也能挣个百十元,而老两口渡船的收入加起来,每月也不到1000元,这些钱还要用于船只的日常维修保养,不挣钱不说有时还要自己倒贴。平时每天有20多人需要乘船渡河,主要是附近赶集、走亲戚的村民,也有往返两岸干活的民工,只有在两岸附近村子里有集会的时候,坐船的人才多起来。

    后来为了方便乘客,盛卫川和老伴又自掏腰包在河堤口小潭渡口修建了候船厅,上面挂有渡口安全告示牌,不远处还有间小房,里面容得下一张小床,是盛卫川夫妇和渡船客临时休息的地方。候船厅内还留有盛卫川的电话号码,如果夜里有急事可以拨打此号,随叫随到。

    据盛卫川介绍,起初,渡河用的是木船,一次能坐四五十个人,当时船上还没有发动机,船的行驶完全依靠人力去拉或者用木桨划,由于长时间用劲,他们手上的茧子都磨掉了一层。后来盛卫川和老伴又自己拿钱买过3条运沙船,每条船大概花费七八千。直到2009年12月底,召陵区交通局配送了现在用的大铁船,摆渡的工作环境才有了改善。2010年8月,冲倒的大树将摆渡用的钢丝冲断,大铁船被冲到下游几公里外的陈村后边,夫妇俩费尽周折,绕行到河对岸将船开回,虽然累得够呛,但俩人脸上却露出了胜利的笑容。盛卫川说:“这么多年都习惯了,摆渡不仅身体好,还能为大家服务,心情也好!”

    奋不顾身,多次冒险救人却婉拒报答

    沙河西岸的黑龙潭村,过去是乡政府所在地,村上农历逢二、五、八有集会,河东岸的小潭村等附近村民经常渡船到对岸的黑龙潭赶集。1996年农历三月十八那天逢会,小潭村吕某去黑龙潭岳母家探望后乘船返回,喝晕的舅哥追着不让走,船走到河中央时,其舅哥竟下水游过来追赶,但由于刚喝完酒,水又凉,很快便支持不住了。盛卫川立马掉头快速向回划,及时将吕某的舅哥救了上来。

    村民们说,盛卫川老人曾经多次不顾危险,从湍急的河中救人。2013年7月31日,那天天气特别热,盛卫川像往常一样来到渡口摆渡,突然听到渡口下游有孩子呼救的声音。盛卫川一回头发现两个孩子滑到了河中央,他衣服没脱就跳入水中,迅速游了过去,将一个孩子推向岸边,接着又将另一个孩子救起。“他恁大的年纪下水救人,是俺全家一辈子的大恩人啊!”被救孩子的家长说。问起盛卫川当时的感受,这位外表敦厚的汉子嘿嘿一笑,说道:“当时情况危急,什么都顾不上去想,把危险抛到了脑后,当时就一个信念,救出两个孩子。”

    还有一次,他有急事回村,两个渡船人等不及自己摆渡过河,不小心脱离了钢丝绳,在水上急得不知所措。就在这时,得知情况匆忙赶回的盛卫川立即乘备用的鹰船划过去,帮他们顺利渡到对岸。“这是做人的本分,都是应该做的。”谈起这些年义务摆渡和救人危难的事情,盛卫川老人的话很朴实。现如今,渡船已安上了发动机,工作也没有过去那么辛苦了。

    25年来,岁月在这对风里来、雨里去的夫妻脸上留下了印记,皮肤被晒得黝黑,但改变不了的是夫妻二人对摆渡生涯的坚守。老两口现在身体结实,精神矍铄,坚持每天为周边村民们行方便。盛卫川说:“渡口离不了人,只要我俩身体中,就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了为止。”

    孝老爱亲
    柏风河
    096dc0b820ad485283430cb43c9e14a9.jpg

    柏风河,1971年1月出生,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柏庄村村民。

    1996年,柏风河父亲心脏病发作,送到医院后,医生给父亲下了病危通知。尽管当时家庭十分贫困,但柏风河没有放弃,他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抢救父亲,在医院十多天后,柏风河的父亲病情有所好转,就回到家中用药治疗。柏风河父亲85岁那年,又去医院里做胆囊手术,两次住院医生都说让他准备后事,但柏风河仍坚持抢救父亲,回家后,他在病床前精心照料,直到2018年父亲去世。

    20多年来,为了照顾好父亲,柏风河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他说:“父亲是个老实忠厚的人,他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灾难,父亲年轻时差点被饿死。”柏风河对父亲经历的灾难感同身受,他十分心疼父亲,不想让他再经受任何痛苦。

    柏风河现在和母亲生活的地方,位于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柏庄村,干净的院子、满园的花草、洁白的墙壁和整洁的家居摆设,处处透出家的温馨。柏风河说:“母亲是喜欢花的,院子里种上花草也是为了让母亲看到心情好。”

    柏风河的母亲患的是脑梗死后遗症,2000年生病,2005年瘫痪在床,到今天已经20年了。15年来,他精心伺候着瘫痪在床的老娘,天天喂茶喂饭,擦屎擦尿,从来没有厌烦过。老人每天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身上没有一点儿异味。除了照顾母亲,柏风河还要照顾智障的哥哥,家中的大小事情全靠他来处理。村民柏书良说:“他老娘和哥哥生活上都不能自理,风河就是他们的手和脚,只有他照顾着他们才能活得好。”

    柏风河每天张罗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早晨五点半,天还未亮他就得起床,尽快把早饭做好,照顾母亲和哥哥起床、穿衣、喂饭、吃药,忙完又得开始中午的操劳。下午,他会推着轮椅,带母亲到外面转一转,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体质。老太太不能动,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间段,他得空也时常给母亲按摩手脚、梳头、剪指甲。他的一天像在打仗般紧凑忙碌。这么多年来,柏风河为照顾家里人,没有出过一次远门,不论干什么都是紧紧张张的,办完事情就往家里赶,他是不放心瘫痪在床上的母亲。

    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个都得花钱,对柏风河来说生活是不易的,但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压倒柏风河。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他每天早起为母亲、哥哥做好饭菜,安置好他们后,就四处打短工,跟着建筑队建民房,到砖厂打零工,一个月一两千块钱,就这样他用自己的臂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附近的村民谈起柏风河没有一个人不翘起大拇指的,“风河的遭遇常人难以承受,风河的孝心别人也没法比。”村民柏铁栓说:“如果从他照顾躺在床上的老父亲算起,他已经把25年的时间用在了孝敬老人的身上了。”“都说久病床前没孝子,可这么多年来,风河伺候瘫痪在床上的老娘,天天喂茶喂饭,擦屎擦尿,从来没有厌烦过。”村民柏红彦说:“风河孝不孝老人,光从老人每天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身上没有一点儿异味就能知道。这没有耐心和细心可是做不到的。”村民柏伟逄称赞说:“风河一直没有成家,至今单身一人,为照顾父母亲放弃了对自己幸福的追求,没有真诚的孝心,真是做不到。”

    “我怕老母亲担心我会烦她,就想尽办法让她快乐。因为我每一次喂饭我母亲就会看我的脸,看我是不是厌烦她了,我总是笑着说娘吃吧,我伺候你多活几年,娘在家就在。”柏风河说:“每次说过这些话,我都会偷偷地哭。爹娘是世上最亲的人,只要有爹妈,活着才幸福!”


    为漯河好人们点赞!

         责编:瘦马  编审:胡永全  终审:汪中东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漯河手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