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稻花香里说丰年 | 草地 ·二十四节气
2021-08-07 10:23:43 新华每日电讯
  • 今天是立秋节气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每年阳历8月8日前后,农历七月左右,太阳达到黄经135°时开始
    立秋节气的典型物候特征是什么?读完这篇文章,你或许会找到答案
    草地周刊关注的两位南北不同地区的农人,在立秋前后又有哪些农活要干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大诗兄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立秋。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每年阳历8月8日前后,农历七月左右,太阳达到黄经13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揫(ji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揫(jiū),同“揪”,就是聚敛、收集的意思。


    中国习惯以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此后气温开始逐步下降。不过,此时处于夏秋交替之际,依然会有些暑热,“秋老虎”天气也时常出现。


    61a3424c6fbe4246b2482551aba378eb.jpg

    立秋过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种植的早稻进入丰收季节,人们抢抓农时收割早稻。新华社发(梁克川 摄)


    夏末秋初的稻田

     

    中国古人创设二十四节气,本意就是要根据物候时令的变化,来指导农业生产。很多节气都与重要的农作物生产紧密相连。比如,我们在“小满诗话”中讲到“四月南风大麦黄”,在“芒种诗话”中讲到“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而到了立秋时节,“主角”应该是另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辛弃疾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江南度过。辛弃疾号“稼轩”,什么意思?就是种庄稼、种粮食。赋闲不做官的时候,他就在鹅湖山下享受田园生活。鹅湖山,位于今天的江西省铅山县境内;而他在这首词里所夜行的“黄沙道”,就在鹅湖山附近。


    辛弃疾的诗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都是“怒目金刚”式的,他也有很多“菩萨低眉”的时候,也有很多享受田园之美和天伦之乐的篇章,比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6f08b932a64d444f9f6b14d09465c7d1.jpg

    农民驾驶农机在稻田里作业。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夏末秋初,宁静的夜。万物仿佛沉睡,其实可能只是“假寐”。惊鹊、鸣蝉、蛙声,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学常识。其实,除了枝头的鹊鸟,辛弃疾未必能亲眼见到藏在暗处的知了和青蛙,对于这些生物的感知,更多的是靠听觉。惊鹊之所以引起他的注意,主要也是别枝那一刻的鸣叫。我们还可以脑补,水稻田里和附近的小溪边,藏着很多白鹭,它们单脚独立,把头插在自己的翅膀里休憩。听到动静,于是“扑剌剌”地飞起,在空中盘旋,又落在更远处的稻田里。这就是王维笔下的“漠漠水田飞白鹭”。


    “稻花香里说丰年”。这是视觉的体验,更是一种嗅觉的体验。此时的稻田,白天是酷暑闷热的,夜晚是清风拂面的。细小的稻花,在微风下各自授粉,一点点飘落在稻田下平静的水面上——这水面,也只有一指深浅。江南水乡一片片稻田,组成一大片广袤的“稻海”,阵阵清香扑鼻。


    2ad258297da741b5b48c8f1b7d8b8f64.jpg

    贵州省麻江县坝芒乡乐坪村稻田。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此时的稻田,还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生活着鱼儿、虾蟹、泥鳅、龟鳖……农人也许还会将鸭子赶入稻田,捉鱼捕虾,它们的排泄物同时可以为稻子增加营养。长久以来,中国人摸索出了农业生产与生态养护的完美结合。20世纪初,美国农业学家富兰克林·H·金曾在东亚地区考察农业后写了一本《四千年农夫》,讲述了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区的生态农业、永续农业,值得一读。


    稻谷在灌浆,还不够丰满,但是秋天的丰收已经可以预期。行走在稻田边,手脚可能会被长满毛刺的稻叶勾住、划出白痕乃至血痕。不必矫情、不必大惊小怪——玫瑰花也是带刺的。


    我们再夜观天象。有“明月”,有“七八个星”,这是什么时节?典型的月明星稀、天空澄净,也就是在夏秋交替的时候。这正是稻花飘香的季节。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水稻将要成熟,被收割归仓。到了秋分时节,大家就可以庆祝丰收了。


    9b12abf93e2248d59a8c60ce1fb4c238.jpg

    千亩稻田现“画卷”。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两三点雨山前”,瞬间阴晴转换,这也是夏秋时节的典型景致。农历六七月间,中国的长江流域一面忍受副热带高压的酷热,一面也要不时经历西太平洋上生成的台风和它所带来的降水。台风将至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天上迅速的云卷云舒,还有一场场太阳雨。不要抱怨,高温和降水,都是水稻生长的必需品。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句句都隐含着“稻花香”的元素。“茅店”,我请问你,是用什么材质制作屋顶的?茅草啊。茅草怎么来的,主要是稻草。“溪头”,为什么要有溪头?因为水稻需要用水啊。


    这首《西江月》近乎白描,它以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形式,用诗人的眼睛当做摄像机、耳朵当做录音机,一切都是原生态的声画,展现出“小而美”。


    e60daff4ae4541019cf36eef5e09acde.jpg

    河北省遵化市团瓢庄乡山里各庄村景观稻田拍摄的唐山皮影戏图案(无人机照片) (刘满仓 摄)


    “稻作文明”的故事


    稻作文明,是发源于东亚地区的一种农耕文明。


    人类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开始种植水稻,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近代以来,人们不断依靠考古、基因等科学,来探究稻作文明的起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就是答案。在长江流域中游,中国的湖南、湖北、江西一带,已经发现了距今大约一万年的稻粒遗迹。更加著名的考古发现,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上都学过的——长江下游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大约七千年,人们在这里发掘出已经炭化的残存稻粒。而在距今四五千年的上海郊区青浦的崧泽等地,也有稻作文明的痕迹。


    93b79dcc61be4dc5aeb938b8076c9ec2.jpg

    考古人员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附近的田螺山遗址进行保护性挖掘。新华社发


    中国长江流域培育的稻子,叫做“粳稻”,后来又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等地。


    与“粳稻”并驾齐驱的另一种稻子,叫做“籼稻”,它的种植地主要在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以及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历史课本上讲过,北宋曾引进过“占城稻”,来自今天东南亚的湄公河下游地区,这就是一种籼稻。


    “粳稻”与“籼稻”的区别显而易见:粳稻更加耐寒,主要在华东地区种植,茎叶短粗,稻米也短粗肥大,更有粘性;而籼稻主要在南方和热带地区种植,茎叶细长,稻米也细长,粘性不大。这么说,也许太学术、太枯燥,但是如果用美食来例举,你应该会恍然大悟:日本寿司为什么能捏得起来?因为是用粳米做的,有粘性。港式煲仔饭为什么散散硬硬的?因为是用籼米做的。


    6ad135a6b7f24b0a884e4539f29c49d4.png

    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植保飞机在江西都昌县徐埠镇山峰村粳稻示范区防治病虫害。新华社发


    肯定还有人问:那么,糯米、糯稻又是怎么回事?其实,粳稻、籼稻里面,都有糯性品种。糯米为什么“糯”?奥秘在于淀粉。稻米中的淀粉有“直链结构”和“枝链结构”两种。糯米中的“枝链结构”成分很高,比例超过90%,这是糯性的源泉。记住,粽子、年糕、元宵,只能用糯米磨粉做。

     

    稻作文明就是“精细化管理”


    稻作文明是一种典型的“精细化管理”农业文明。跟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相比,水稻对于自然条件的要求更加苛刻。自古以来,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稻作管理经验,这在北齐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书籍里,都有详细的记载。到了现代,大农学家袁隆平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稻,亿万人们都要感谢他——他不仅是大科学家,还是大大的慈善家。


    77158d6eda1f43f493a758591bffd5b0.jpg

    2019年3月12日,在布隆迪西北部布班扎省宁加村,中国援助布隆迪农业专家组专家在中国杂交水稻示范田察看水稻生产情况。新华社记者 吕天然 摄


    要种好一季稻子,无外乎“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这么几个环节,我给大家具体描述一下:


    ——育种和插秧。春天泡稻种,稻种发芽后,长出细细的小芽,就像现在很流行的微型盆栽,把它们撒到水田里。等到小秧苗长得密密匝匝,把它们从水田里挖出来,用稻草扎成一捆一捆。然后,田埂上的人负责把成捆的秧苗抛到水田里,田里的人把秧苗分成一棵一棵,整齐地插在泥中,这就插秧。插秧整日弯腰,把人累得不行;水里有蚂蟥,会叮在人的腿上吸血,拽也拽不掉,只能用火燎。


    166c9148866943219bd8be1acfbfcdbb.jpg

    春季的哈尼梯田,漫山的水稻梯田与云海、森林、村庄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灌溉和除草。插秧之后,就是田间管理。水不能停,要经常引水灌溉。现代人发明了农药化肥,用得也比较猛。稻子抽穗之后,夏天也到了,农人不能闲着,需要除草。稻田里的稗草,其实跟水稻是近亲,但谁让你是“稗类”?连根拔起,扔在田埂上晒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讲的是种麦子、小米的旱地劳作;稻田除草的工作,连锄头都动不得,纯手工,而且得在水田里跋涉,辛苦更上一筹。


    c886555d7cdd4c4b84d8f67f6b90d817.jpg

    夏季水稻田里插秧忙。新华社发(龙雷 摄)


    ——收割与收藏。稻子抽穗了,开花了,结子了,丰收的季节要到了。初秋时节,稻叶由绿转黄,稻穗饱满,用曾经流行的话说,“越充实的人越谦虚,就像充实的稻谷总是低下头”。农人不管你谦虚不谦虚,要乘着好天气抢农时。用镰刀收割,用板车运载到打谷场上,拖拉机拖曳着石磙打转,用铁叉清除稻草,用大木板推拉收集稻粒,用大铁锨扬稻谷,在晒场上晒稻谷,最后用蛇皮袋或者麻袋装好稻谷,入谷仓。


    173427055a414cf4bbbb03d817a03c67.jpg

    收割机在河北省滦州市古城街道蒋庄村的稻田里收获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如果要吃米,古代人是用石臼舂米,现代人是用机器碾米。白米是人类的食物,谷糠是鸡豚的食物。


    收割后的水稻田,留下整齐的稻茬。人们用耕牛或者拖拉机拖曳犁耙翻田,为来年做准备。


    这么一整套流程,够辛苦吧?够复杂吧?套用一句流行语:哪里有什么田园牧歌,不过是周而复始的坚持。当然,随着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越来越普遍的运用,农作的辛苦程度已经有所降低。


    46739fc08062465db57d515a8aa4bd64.jpg

    90后女大学生张宸在调试无人驾驶精播与精准变量施肥一体机。新华社发(苑立伟 摄)

     

    “五谷”的秘密


    最后,想跟大家谈谈所谓“五谷”。


    宋应星《天工开物》的第一章就是“乃粒”,即“关于谷物”的意思,讲的第一种作物就是讲稻,可见稻作的重要性。


    可是,他还有这么一句话:“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什么意思呢?就是上古时代的“五谷”独独漏掉了稻子。这是因为,有史可载的中华文明起源于西北地区、黄河流域,那里不种稻子。而到了明朝,稻米已经占到“天下粮仓”的十分之七。


    254862329c674021b4841b31fcdba760.jpg

    河北省遵化市团瓢庄乡山里各庄村景观稻田拍摄的唐山皮影戏图案(无人机照片) (刘满仓 摄)


    确实,从先秦直到唐朝,黄河流域的人类并不以稻米为主食,长期以来,他们的主食是麦面、粟米(小米)。其中,小麦起源于西亚,粟米则是中国人培育的。


    科学研究表明,粟是由狗尾巴草培育而来的。听说过“良莠不齐”这个词吗?“良”就是粟米,“莠”就是狗尾巴草!《悯农》诗二首中有一首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可见,当时的北方人,还是习惯把粟米作为谷物的代称。

    但是,一切都在缓慢变化之中。杜甫在《忆昔》诗中回忆开元盛世,是这么描述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8728d07586e440e863b84186673b8b0.jpg

    江西省南昌县黄马乡郭埠村种植的近百亩彩色稻田。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稻米流脂粟米白”,这说明,到了唐朝那个年代,随着长江流域的大发展,稻米已经在国计民生中占据了和北方粟米同等重要的地位。


    再后来,随着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运河漕运的发达,稻米终于成了中国人的“第一主粮”。而近现代以来,中国水稻的种植更是突破了传统的淮河以南区域,东北等地区的优质稻米成了很多中国人的心头所好。


    立秋时节

    南北方的农人们要做些什么?


     ■北方  黄河流域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凤梧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薛凤梧:


    b9bf22d90ba74aaa946c3d5f451bb3ab.jpg

    这是当地玉米生长情况。


    98ba0a5c1291416ba2ef0bd21455da96.jpg

    这是麦收后种植的绿豆生长情况。

    4ecf75a78bcf40fd998d66d1fa77c2a5.jpg

    这是中药材黄芹二年的生长情况。


     ■南方 长江流域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大石乡田祥嘴村 杨阳:


    77cf376941bc4861a26bf3cf23dd0918.jpg176729cd116c41798c64b0467f21d4ee.jpg8d19d91cca334d7db48fbbea6d6d7d48.jpg1e5e643abf9a4bc98c8ad29655459ff8.jpg

    这个气候水稻一般还处于“孕穗”阶段,但是能看见的不多,再过几天就能大批量地出了。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漯河手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