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筑起疫情防控第一线
2020-03-01 15:56:02 漯河市创文办

  •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源汇区各街道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功能作用,动员组织党员志愿者、群众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加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让“志愿红”闪耀在防疫一线。
          顺河街街道建西社区泰南105号院,去年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疫情发生以来,社区组织居民成立了红心志愿队,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建西社区共有10个“三无”(无物业管理、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小区,都成立了党小组,带动252名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一线。
          老街街道老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双报到”党员及志愿者的作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源汇区老街街道东安街小区文明实践点设在东安街小区党小组组长陈红乐家中,他和16名志愿者每天在不同时间段到小区门口执勤。
          马路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打造了“七色光”志愿服务队,包括红色党员队、蓝色平安队、金色童年队、绿色环保队、橙色文化队、白色医疗队、银色夕阳队,注册志愿者达2600人。马路街办事处安排志愿者与市民用微信或电话进行交流,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社区网格员带领志愿者为居家隔离人员代买生活用品。马路街办事处开通了“民呼我应”服务热线,志愿者24小时值守,帮助解决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志愿者筑起阻击疫情的“红色”防线
    ------------
          连日来,在源汇区始终活跃着一群身穿红马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他们积极响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倡议,走上疫情防控第一线。
          2月27日,在五一路老顺河街办事处家属院,几名志愿者正在门口执勤。65岁的黄凤兰告诉记者:“自从疫情防控开始,我就在这里执勤了。当时社区发出了志愿服务招募令,作为一名党员,我就报名参加了抗击疫情。”
          泰山路105号院是建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之一,作为实践点负责人吴建设说:“疫情防控开始后,成立了一支41名志愿者的队伍,全力保障院里居民的安全。”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老街街道新华街社区东安街,正在执勤的老党员陈红乐告诉记者,“实践点就设在俺家,我们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党员、群众一起上,积极参与到防控一线。”
          随后,记者来到马路街街道建设路社区辖区,在建新市场,记者看到这里的市场口有志愿者在执勤。该社区负责人表示,为确保疫情不蔓延,市场两个进出口都有志愿者执勤,帮助社区守好第一道“防线”。
          随着复产复工,老街街道辖区内商户慢慢开始营业。该办事处负责人表示,在开展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对辖区复工复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辖区达标的门店签订承诺书,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健康证明,保证疫情不蔓延、生活有保障。
    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
    ------------
          1月26日,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市第二人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迎难而上,发倡议、勇请战,他们在一封封请战书上,摁下了鲜红色手印。短时间里,3页纸上,密密麻麻地签满名字和印满医护人员的红手印,志愿报名人数达到150人,其中123名党团医务人员请战。
          1月27日,在漯河医专二附院疫情防控请战宣誓仪式上,发热门诊工作组组长、58岁的内科专家徐冬主任医师在宣誓条幅上郑重签下了名字。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这是他继2003年非典疫情后,再一次冲到疫情防控一线。1月30日,该院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他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第二天,两名医务人员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面对疫情,一批批优秀的党员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冲到战疫一线,他们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来自妇产科的主治医师何青青说,“我应该像他们一样冲到前面,在党的坚强带领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取得抗击疫情的伟大胜利。”
    防控一线的“90后”
    ------------
          在郾城区龙塔街道办事处有一群“90后”,他们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用青春、责任与担当为群众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25岁的李奕隆是北环路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他深入居民家庭进行疫情摸排、筛查,详细了解居民家庭内有无家庭成员发热、咳嗽,有无从武汉及其他省市归来人员,是否与确诊及疑似病人有接触史等信息。与社区其他工作人员为群众筑起一道“防疫墙”。
          大年初一接到单位通知后,30岁的张丽丽丢下1岁多的孩子,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她每天24小时都处于待命状态,手机不敢离身,时时关注每一条预警信息。全街道922个返乡人员的信息,每一个都烙印在她的脑海中。
          在郾城区龙塔街道辽河路107国道交通卡口,一个带着红袖标、稍显青涩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出入车辆进行登记,他就是23岁的陈高峰。面对疫情防控的艰巨任务,他吃住在帐篷,工作在马路,24小时坚守在交通防疫卡点,对外地车辆进行劝返,并对本地车辆进行信息登记,对司机进行体温监测,保障防疫第一线不出纰漏。
          另外,30岁的吕鑫洋、24岁的武乐等“90后”,也日夜奋战在防疫一线,组成一道亮丽的青春风景线。
    学生党员郭世杰的特殊课堂
    ------------
          今年21岁的郭世杰就读于上海海洋大学,家住临颍县新城街道外贸新城小区。看到全国各地的病毒感染者数量不断增加,郭世杰意识到此次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冲锋在前,但作为学生党员,我也想做些有意义的事。”郭世杰说。
          在征得父母同意后,郭世杰报名参加了社区发起的防疫检查志愿服务活动。2月9日起,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他和颍松社区的几位工作人员一起,负责为临颍县文化路233号院的出入人员登记信息、测量体温,并对出入人员携带的物品消毒,排查小区居民最近是否去过湖北或与湖北人员有过接触。
          目前,学校没有开学,他仍然继续坚守岗位。同时,由于是大四学生,每天值守结束后,还要在家构思毕业论文,这个假期对他来说变得格外充实。“既然入了党,就要有党员的担当。能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我感到特别荣幸。”郭世杰说。
    老党员曹金库:这个时候必须坚守岗位
    ------------
          2月17日,在召陵区青年镇葛胡村的疫情防控卡点,鲜红的党旗下,站着一位老人,他对每一位过往人员都要仔细盘问。这位老人叫曹金库,今年68岁,是一名老党员。
          葛胡村支部委员胡纲要介绍,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曹金库主动请缨,争当疫情防控志愿者。“我们考虑到他年纪大了,想着让年轻人来做这些事,但他主动作为,每天坚持在卡点值勤。”胡纲要说,曹金库还利用吃饭时间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音箱走街串巷播放疫情防控知识,并劝离聚集人群。

          “我是一名老党员,在这种关键时刻,就应该冲锋在前,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与村民一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曹金库笑着说,他只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儿。

    s_e0738a98a8a84cb2a03d464f108a3112.jpg

    三对“夫妻档” 社区防控忙
    ------------
           在源汇区马路街街道八一路社区,有三对年过六旬的夫妇,主动向街道申请成为志愿者,每天坚守在小区疫情防控监测点,参与群防群治工作。
          李放明今年62岁,妻子丁爱菊今年60岁,二人家住汇鑫紫御家园小区。李放明是铁路退休职工,他的党组织关系并不在马路街街道。2020年春节,他听说街道疫情防控需要志愿者,就到街道社区报了名。李放明怕妻子担心,报名时没有告诉妻子。李放明到疫情防控点执勤的时候,发现和妻子分在一组。原来丁爱菊也因为同样的担心,瞒着丈夫于同一天找街道社区报了名,碰巧两人分在同一组。由于马路街街道老旧小区多,无物业的小区多。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李放明、丁爱菊夫妇先后在百汇商场北口、市人民公园东门等5个岗位轮岗,无论执勤点如何调整,两人都毫无怨言,听从组织安排。
          铁路工务段1号院的孟庆成今年66岁、妻子胡永艾今年67岁,铁路工务段2号院的胡建成今年65岁、妻子丁春香今年60岁,这两对夫妇都是从2020年2月10日成为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
          这两对夫妇从每天早上6点到岗,晚上9点回家,坚持每天为小区消毒,向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居民出入小区登记。因为都是小区里的老人,对社区人员情况熟悉,群众基础好,他们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积极作用,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漯河手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