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这里扎了几天的针,好多了。”
5月15日一大早,坝子村木家坡组83岁的村民刘少英与其他几位村民一起,乘车来到关寨卫生院箐口分院,扎针灸和买药。
据刘少英老人介绍,她患有骨质增生,前些年到城区医院治疗了几回都没有治好,由于自己年纪大了,又坐不了车,每次到县城治病都要受很大的罪。听说镇里卫生院前不久刚来了一批专家团队,又添了很多设备,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到医院来看一看。“没想到我的病在家门口就能治好,真是太好了。”
“现在的医院真好,医生的医术也高明,态度也好。”
“扎针灸真是个好东西,连肚子涨痛都能治好。”
“是呀,我这个病去大医院都看了好几回,就是治不好,到这里来扎了几天针灸,感觉好多了。”
闲聊间,正在排队等候病床的大爷大妈们你一言我一句地讲出了自己的治病经历,纷纷伸出大拇指说医院环境舒适,医生医术高,服务态度好。
关寨镇是六枝特区两个极贫乡镇之一,经济条件极其落后,卫生院覆盖周边的3个乡镇,服务人口8万余人,但所辖区域内卫生院环境较差、技术力量薄弱,使得卫生院初期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作为六盘水市二医“医共体”的成员单位,关寨镇卫生院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自3月29日专家团队进驻分院后,医院每天的病人都增加了好几倍,现在每天都有七八十个病人。由于医院条件有限,我们的床位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每天都有很多病人要排队等病床。”关寨镇卫生院分院长李斌介绍。
我们在医院里转了一圈,发现病床上住满了人,走道里前来看病抓药的病人也不少,休息区里,很多大爷大妈们正在排队等病床。药房、输液室、手术室一应具全,医生队伍中还配备有主治医师、医师、康复师、药师、护士等,颈椎、腰椎、中风等常见病都能治,简直就是大医院的一个缩影嘛。
据了解,2016年以来,六枝特区作为全国首批医改试点县,积极探索“医共体”办医模式,以此作为推进医改的“牛鼻子”。当地以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六枝特区人民医院为龙头,分别与10家和9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两个医共体,将过去的行政管理转变为行业管理,指导组建医共体理事会,形成独立运作、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现代医院运行管理新模式,破解了老百姓“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难题。
外聘医生郑光红说,“来的病人,我都会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问诊,大部分老年人的肠胃都不好,通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
“自专家团队进驻后,大大改变了以往医生人员不足,不能住院看病,收入低,老百姓满意度不高等现象,仅2019年4月关寨镇卫生院箐口分院收入就高达36万元,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5番,今年我们总收入有望突破500万元大关。”李斌说。
实施“医共体”以来,关寨镇卫生院的卫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标准化的DR、B超、心电图检测中心等医疗设备已补齐或盘活。在下沉专家的帮扶指导下,信息化建设、辅助检查、收治住院病人、中医馆建设、手术业务等方面有了多个“零”的突破。并以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促脱贫为重点,全面实施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报销”服务。
“组建医共体后,改变了以往卫生院在群众心中不良的印象,现在患者会主动来医院,主动找医生。”关寨镇卫生院医生朱涛说。
关寨镇卫生总院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张民颂介绍,还没实施医共体以前,关寨医疗卫生比较落后,医务人员相对较少,外出学习的机会也不多,技术力量跟不上,老百姓就医的情况也比较糟糕,很多病都得上县级医院才能治疗,大大增加了老百姓负担。开展医共体建设后,医疗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服务质量也上来了。病人从之前的100余人增加到了900多人,老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实惠。
如今,专家团队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老百姓对当地卫生院的看法,还大大激发了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医院也从以前不敢收病人,到现在主动收治病人。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的目标,真正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