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走进亚洲第一座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
2019-05-18 00:00:00 敖成权 令狐荣骏

  • 5月18日是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六枝特区梭戛乡博物馆作为中国独特文化宝库的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已成为越来越多人节假日的休闲选择。在国际博物馆日这天,六枝特区梭戛乡的小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这座生态博物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近距离感知历史文化知识,感受当地民族文化魅力。

    8375fa1010ca405ba3a0a95603b48334.jpg在博物馆内,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课,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看得认真仔细。同学们簇拥在博物馆讲解员和老师的身边,从历史展厅的早期文明到民风民俗展厅的苗族传统文化,再到民间艺术展厅的各式农耕器具,大家边听边想,并不时提问,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轮转。

    bddff4c8eff64d9bac8e99f435025b70.jpg参观生态博物馆,让六枝特区梭戛乡小学学生朱进兰很兴奋,她高兴地说:“前几次来都没进过这间房间,都是在外面,真的很兴奋,特别好。”

    cb173113deb34cd593506552164a6345.jpg走进身边的博物馆,足不出户就能认识了解当地历史文物,感受当地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历史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大家都觉得很开心。

    六枝特区梭戛乡小学学生熊进美告诉记者,她感觉非常自豪,作为小辈,她会更加努力把民族传统传承下去。

    村寨里错落有致的砖瓦楼房,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在大树与落叶的装饰下,加上不时的鸡鸣犬吠声,更显山村初夏意浓。不同的是,几栋专用于长角苗生活文化展示的资料中心,仍是沿袭长角苗旧民居风格而建的泥草房。

    据六枝特区梭戛乡生态博物馆馆长罗刚介绍,六枝特区梭戛生态博物馆有别于传统的博物馆,不是只将民族的藏物简单陈列在建筑里,长角苗聚居的10余个寨子都是博物馆,长角苗现实生活中所传承的生存技艺、生活习俗以及文化信仰等都是博物馆显现和保护的核心。

    在1998年,因一直延续着古老、完整的民族文化,被中国和挪威两国合作建成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 

    74cea052a3294843b07d37470f1e6a63.jpg“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外来的理念,它是生态文明觉醒在博物馆界的一种反映,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这种先进的理念结合我们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将优秀的箐苗传统文化宣传出去,走向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罗刚的话掷地有声。 

    自博物馆开馆以来,很多学者、游客以及媒体慕名而来,打开了村寨与外界交流的大门。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涂祥闻表示,参观了梭戛生态博物馆后,感受到了深厚的苗族文化,这是一种对中国和贵州的多民族文化的展示。

    以前住着潮湿茅草房,过着封闭、贫困生活的族人们,如今都住上了干爽宽敞的砖瓦房,孩子们也走进了“三语”课堂,从小学习“苗语、汉语和英语”,但本民族劳作、节庆、婚嫁以及祭祀等习俗仍未改变。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