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记,我家电不通了,麻烦你帮忙找哈原因”
“我的低保不晓得打进卡里来了没有,请你帮我去查看有多少了”
……
这些力所能及的事,对于驻村干部陈明赟来说是小事,但却是群众的大事。驻村无小事,村民的事,件件是大事。
陈明赟,2017年8月,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原六枝特区广播电视台)派驻六枝特区中寨乡大补王村,任同步小康第一书记。
初来咋到,陈明赟因为缺乏农业、农村工作经验,一时感到工作无从开展。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陈明赟决定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低调做人,务实做事,进村入户,了解民情民意,尽自己的努力,为群群解决一些实实际际的事情。
掏臭水沟、协调水、接电线、拆除老旧房……,他所做的一件件小事,大补王的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大补王村,一个贫困面较深的贫困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12亩,林地面积4127亩。10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寨,455户2149人,贫困户147户597人,现未脱贫17户46人。村民收入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
杜小福,长年在外务工,留下15岁的孩子杜江鑫和两个弟弟在家读书。因家中电路出现故障,三个孩子已经好几天没电使用,陈明赟知道情况后,摸黑对他家线路进行检查,找出故障点并进行修复,孩子们终于不再摸黑做作业。
脱贫攻坚,泥寨两个村民组在实施串户路时,施工方协调不到水、开挖填平路基等无人参与配合,陈明赟找到组里说话比较有分量的村民帮助协调,并一起动员20多个村民参与开挖填平路基,进行路面硬化。因担心水泥过夜会发酵,加上进度远远达不到要求,村委组织人员连夜参与施工方运送沙石、搅拌水泥砂浆等。陈明赟清楚地记得,那一夜,他推了30多车水泥,直到手没劲、腿脚发软了才换人。一个晚上,泥寨硬化了200余米长2米宽的串户路主路,现在村民出行不再绕一大圈,三轮车运送农用物资,很是方便。
村民张发先多年居住在极度危险的叉叉房里,张发先,老古板脾气,死活不愿搬出老旧房,说是不习惯居住临时救灾帐篷。为此事,陈明赟到他家走访不下20次,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张发先二老才同意进行拆除重建。但在施工人员进场时,按施工要求,农户要提前腾空家中杂物,张发先两老70多岁,无力搬运重大物品,他家里最麻烦的是堂屋里的两口大棺材,因家里狭窄,住房不安全,不敢拆动支木,搬出棺材极为困难。村里年青力壮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难以找到人员帮忙。陈明赟便召集现场施工人员,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将两口棺材及其他物件一一搬出来。经过施工队几个月的努力,张发先一家住进了安全明亮的砖混平房。
脱贫攻坚省级评估验收前,为整治村容村貌环境卫生,陈明赟动员部分村民参与打扫公共区域及卫生死角。在许多臭水沟及垃圾聚集的地方,全是村民丢弃的矿泉水瓶、塑料袋、破衣烂布、尿片等,臭气熏天,目不忍睹,参与清扫的村民骂骂咧咧,却没人愿意前去打扫。不干,绝对不行,我不带头谁带头。在他的带领下,部分村民走进嗅水沟捡垃圾,经过大家的辛苦努力,村里环境卫生极大改观,不再到处乌烟瘴气,垃圾粪便满地,家里乱七八糟。现在,大多数村民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自觉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在老旧房整治过程中,大补王村要对村里17户老旧危房进行拆除,因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患恐高症的陈明赟义务反顾地参与到每一户老旧危房的拆除中,与村民一起搬运腾出家中的东西,上旧危房屋面拆瓦、椽条。陈明赟记得,仅仅2018年9月10日这天,他就和村民一起拆了3栋老旧危房。一天下来,弄得满身灰尘污垢,村里洗澡不方便,他只能用冷水随便应付一下,便倒头而睡。如今,看到村民住上了安全住房,陈明赟说,当时的累和脏也值。
在一次走访中,他了解到63岁的八组村民叶发先仍无养老保险:“我没享受过国家任何政策,我也不愿意占这个名额”。陈明赟耐心地向叶发先解释国家惠民惠农政策,算账:现在每月发放养老保险金93元,三年,可领取2543元,减去交纳的1500元,可以多出1543元。经过10余次与叶发先交流沟通,叶发先才办理了养老保险卡。
陈明赟的一户帮扶户之前对他意见比较大,曾经打电话到特区相关部门反映相关情况。在一次走访中,陈明赟买了糕点等物品去看望两位老人家,老人的儿媳却打电话警告陈明赟,说老人有几个儿子,不需要陈明赟买东西去看望她父母。因为是第一书记,陈明赟没有计较,而是想方设法对他家进行帮扶。经过一年多频繁的走访及交流,现在,该户对陈明赟的工作很支持,每次走访,老人都很高兴,也很热情。春节期间,老人死活要把自家腊肉送给陈明赟,但被陈明赟委婉谢绝了。
驻村大补王,村民大多认识陈明赟。提到他,大家都竖起大拇指说好,驻村,陈明赟住进了村民心里。陈明赟说,他只是为群众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来源: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石青云
值班主任:田锦霞
总值班:韩江峰
总监制:袁瑞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