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
提到六盘水,
脑海里想到的大抵离不开煤和钢铁,
毕竟,
“煤都”大名一度写进中学地理课本。
如今走进六盘水的普通家庭,
主人会拿出果盘里香甜的猕猴桃,
冰箱里口味独特的刺梨汁款待客人。
盛产的刺梨果
十年前,这座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曾经引以为傲的钢铁和煤炭“卖出了白菜价”,严峻的形势,把产业升级转型推到了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面前。
六盘水开始重新审视一度“怠慢”的农业,用副市长王成刚的话来说,“当时农业在六盘水的GDP里不算什么”;“六盘水农业在全省产业的地位不算什么”。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成刚畅谈六盘水的“刺梨产业发展”
2010年的时候,六盘水的农业只占全市GDP的5%,在全省农业的比重中,六盘水倒数第一。农业,在六盘水就是个“打酱油”的。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摸清家底。地处乌蒙山深处的六盘水,500亩以上的坝区只有49个,占全省1725个的2.8%,数量最少;坝区总面积7.2万亩,占全省总面积488.6万亩的1.5%,“个头最小”。
规模化标准化的刺梨基地
六盘水人把目光投向高高的山岗上,对境内1571种野生植物进行比对后,刺梨成为高海拔山地农业的“不二之选”。
在六盘水农业的历史中,刺梨产业迄今三落三起,曲折的过程留下的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势易时移。重上刺梨产业,加工技术提高了,基础设施改善了,扶持力度加大了。更重要的是认识不一样了。王成刚告诉记者,以前产业的定位是鲜果销售,今天,经过科学的判断,刺梨不宜鲜食,是典型的深加工型产业。这样的定位也让王成刚对刺梨的未来,有了一个令记者略感意外的判断:“刺梨产业要靠科技引领”。
九天之上的卫星帮六盘水坚定了信心。
刺梨丰收,农户的脸上露出了喜悦
2018年,为全面掌握全市刺梨种植情况,六盘水将刺梨种植面积初步统计并上报到省,上报数据为100.48万亩。
2019年4月18日,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六盘水市刺梨种植面积100.76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5%。卫星遥感让六盘水有了信心和底气,六盘水市林业局局长陈石告诉记者,“我们不但要做贵州刺梨的品牌,更要做全国刺梨的标准”。
六盘水围绕刺梨种植产业连下了三招“妙棋”:一是引进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让优强企业入驻,为刺梨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先后建了4家刺梨深加工企业,总规划年加工能力68万吨,占全省规划加工总能力的76.49%。二是推动“三变”。让农户通过土地或劳动力等参与入股,并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多元化的运作模式,将发展刺梨产业所带来的红利让利于民;三是加大扶持。2014年,加大猕猴桃、刺梨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确保农户增收,制定了“3155”工程项目实施意见,对育苗、种植等方面给予一定补贴。
丰收,喜悦!小刺梨带来致富新希望
目前,六盘水已推出刺梨原汁、刺梨饮料、刺梨果脯、刺梨口服液、刺梨含片等产品,刺梨化妆品等系列产品正进一步研发中。
2018年,六盘水采摘1.26万吨刺梨鲜果,加工销售企业收入9565万元,盈利2476.5万元,经济价值得以体现;刺梨种植让森林覆盖率从2017年的56.09%上升至2018年的59%,生态价值突出;刺梨开花时还能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旅游价值逐步呈现;刺梨产业年辐射带动农户15.82万户、53.73万人增收,社会价值让更多人受益。
盘州市刺梨加工生产线
刺梨,对六盘水而言,是历史的选择,更是现实的考量,一道看似多选的选择题,其实是一道没有选择的必答题。六盘水正在用科学的头脑,务实的举措,书写新的答案。
短评
登高望远
刺梨作为一种植物,生长在高高的山岗上。刺梨作为一个产业,更需要登高望远。
放眼全国,刺梨是西南地区优势物种。云南、广西、重庆、四川等地虽有零星种植,但从规模、加工能力来看,贵州都具备更好的基础条件。抓住机遇,发展产业,就能把话语权抓在手里。
贵州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道路,山地农业无疑是现实的选择,小小的刺梨,能串联起大扶贫、大生态、大旅游,多重价值集一身。来一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刺梨不可缺席。
一个产业的未来靠科技引领,六盘水的清醒认知,让我们对这个浑身是刺的涩涩小果充满信心。抓住科技这个“牛鼻子”,在人才队伍上下足功夫,刺梨就能从高高的山岗走上百姓餐桌饮品,走进保健养生以至更广阔的工业原料市场。
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来源:多彩贵州网(ID:gzgogcn)记者:龚媛媛 夏航 胡绍山 周明
编辑:顾靖
值班主任:田锦霞
总值班:韩江峰
总监制:袁瑞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