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市:三方“协议”“捆绑”共赢
2019-06-17 16:14:53 天眼新闻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定珲 屠琪
  •   近处的机耕道旁,村民们在地里清除杂草,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增收致富的幸福和喜悦尽收眼底。

      如今,聂德友和他的合作社总算是“起死回生”,走上了正轨。

      “直接把钱给农户吧,让大家自己来种,到时候果子成熟了,再来扣除本钱算利润嘛。”

      “那就换一种方式,能不能以合作社承包农户所有土地来种植的方式,我们直接跟合作社谈。”

      ……

      2016年,盘州市将目光聚焦到了昔日漫山遍野的“野果子”上,宏财公司接到紧急任务——发展刺梨,助农增收。

      “接到任务后,我们立即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发展这个产业,如何才能与农户挂上钩。”贵州宏财聚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邹雷回忆道。



      “必须要把大家都‘捆’起来,‘公司+合作社+农户’三方合作,缺一不可。”邹雷告诉记者,方案定了之后,宏财便开始把合作社、农户找来,聚到一起开院坝会,共谋刺梨产业发展。

      三方合作的模式,农户们要是听不懂,如何给他们解释呢?



      “合作社这边很简单,我们宏财给发工资,那么合作社就要负责监管种植,验收合格后,才能拿到管护费和土地流转费。”

      ……

      面对记者的疑问,邹雷一口气解释道。


    刺梨基地


      龙头企业发挥其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引领产业发展,在前期产业投入、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场开拓方面持续发力;

      “今年端午给自己放个假,出去放松放松。”这要是放在三年前,聂德友绝对不敢给自己放假,甚至一刻也不能放松。

      艰难,是合作社资金断裂,无法继续维持;幸运,是遇到了宏财公司,得以继续发展。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聂德友甚至狠下心,去借了350万元的高利贷,“再困难也必须得把农户们的保底分红和工资先付了。”

      就在聂德友万念俱灰的时候,盘州市委、市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通过牵线搭桥,他与宏财公司搭上了线。


    宏财盘江天富万亩刺梨基地


      “没有了经济压力,我们合作社只需要做好管护就行。”

      “没有了种植风险,农户们更放心,大树底下好乘凉嘛。”

      ……


    刺梨加工


      通过合作社的架梁搭桥,避免公司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户,降低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公司通过乡镇将土地保底分红费、种苗费、种植费、管护费、农资费等资金一次性拨付至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兑现给农户。

      “2017年我们合作社的果子销了200吨,2018年销了500吨,今年计划能销1000多吨。”从“创业者”变“管理者”,身份的转变,合作社“活了”,刺梨产业“活了”,聂德友也“活了”。


    生产线


      观念一“变”腰包鼓

      黎小宇的“害羞”,源于2013年聂德友返乡创业,开始尝试给村里的村民们免费发放刺梨苗。“乡亲们,我这次从日本回来,有了大收获呀!这刺梨浑身上下都是宝,你们信我老聂这一次,行不?”

      “因为我最开始一直认为,这个东西没有任何价值,而我的地还等着种庄稼吃饭呢,搞什么产业不是耽误事儿嘛?”黎小宇坚持要栽自己的土豆和玉米,他深信种多年传下来的传统作物,才是“硬道理”。

      2015年,村里的刺梨开始有成效了,黎小宇的观念也开始慢慢转变——大家都在种,好像这玩意儿还真能挣钱?

      “有宏财给我们做‘靠山’还怕啥?从2017年开始,我每年都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比种洋芋苞谷好太多太多。”如今,这位“反对”带头人还成了村里的网格员,在村里推广起刺梨产业来。

      目前,盘州市27个乡(镇、街道)333个村累计种植刺梨54.41万亩,产业基地累计完成投资7.4亿元,覆盖农户17万户52万人,其中覆盖贫困户3万户7万人。

      “三合一之后,我们真正形成了一个全产业链,农户种植的基地来支撑,合作社做桥梁,公司专心做规模化生产。”邹雷说,在刺梨种植后第8年,宏财将收回全部投入成本,届时,公司会将培育成熟的产业逐步移交合作社与农户经营,真正做到全部让利于民。



    来源:天眼新闻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定珲 屠琪

    编辑:顾靖   

    值班主任:田锦霞

    总值班:韩江峰

    总监制:袁瑞岍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