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对于中寨乡大补王村干坝子村民组来说,太贴切不过,跨过小阿志河,对岸就是关寨镇西克村连绵起伏的群山。
干坝子,坐落在黄癞子大山半山腰,10来户人家散落在竹树丛林里,仿佛世外桃源。
干坝子,一个与高山峡谷相依为伴的自然村寨,曾经仿佛是一个被丢弃在大山深处的婴儿。
过去是一把泪水:不是背就是抬,村民累坏了身
为什么要选择来这里居住?答案是为了躲避地主收租,因为这里偏僻。寨子不大,14户人家60余口人,由于地处大山深处,数十年来,这里的人们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寨子里的人们尽管非常勤奋,但就是富不起来,原因是路的原因。干坝子人不懒,每年喂养的大肥猪,就是变不成钱,原因还是路的原因。山高坡陡,运输不方便。猪贩子从来不进干坝子购买肥猪,偶尔进来,能卖1000元的,还价800元,200元哪儿去了?当运输费用,有货卖不出好价钱。
前些年,村民雷发学辛辛苦苦喂养的1头肥猪,500元便宜卖给猪贩子,猪贩子要求送至木龙村民组,结果送到半路,猪就累死在路上。
“抬”字和“背”字在干坝子算是常用词,事事都有体现,时时刻刻都在村民的肩膀上和背上不离不弃。
23年前,村民齐开琴难产,情况危急,急需送到中寨乡卫生院,请人抬去生了孩子,又请人去医院将娘儿俩抬回家。在干坝子,生病动手术、做接扎手术的村民,个个都享受过被抬的滋味。
28年前,雷发学盖了间水泥板房。22包水泥,他背了半个月,长年累月还要不间断背石头。做水泥板用的沙子,八抬大轿般把打沙机请进寨子里来打沙子,不是背就是抬。
多年来,仅仅一个“抬”字和一个“背”字,将干坝子人折磨得手弯背驼面皮黄。
赤手空拳修公路:1.5公里乡村路,村民修了2年
路,干坝子村民的危险品,羊肠小道,淹没在荒草丛林,单脚通过,还要用双手抓牢路边的野草或者藤条。路,干坝子村民望眼欲穿的奢侈品。
在干坝子,活了六七十年的村民,万万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宽的水泥路通到寨子里。
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1999年,在村民小组长范成飞的组织下,村民依山就势修通了新寨岔路口到寨子背后大回头湾子毛路。2008年,毛路从大回头湾子修到寨子里头。
没钱雇施工队,村民自己动手,男女老少齐上阵,老的60多岁,小的13岁,男人撬岩头、碎石块,女人抬土方、抱石头填路面。
钢钎大锤錾子齐上阵,一钢钎一钢钎地撬,一锤一锤地碎石,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垒砌堡坎。钢钎撬断4根,大锤打烂3把。最大的石块1吨多重1米多厚。錾子钝了磨磨了钝,大锤打成粑粑锤。
修路,修的是一种信仰。夏天,汗水顺着牙巴骨淌,他们顶着;冬天,冰冷的石块使得手脚麻木,他们扛着。
终于,靠一双手,苦战2年,干坝子人在高山峡谷间凿出了一条长1.5公里宽4米的乡村公路。
2016年,中寨乡政府将毛路硬化成水泥路。从此,干坝子不再是丢弃的婴儿。
起死回生焕新颜:房子变脸变大,村民生活方便
山还是那座山,不同的是,山上修了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寨子还是那个寨子,不同的是,茅草房在逐渐变成水泥大平方。干坝子的一切,在大山里悄然发生着变化。
路通了,村民范成飞一家开始谋划产业发展,拓宽致富路。她家的养猪场建在公路边,去年出栏100多头,年收入不低于7万元。不再担心养了肥猪卖不出去。
路通了,一组数据很是醒目:驾驶员3人,小轿车1台,摩托车6辆,三轮车1辆,养殖场1个,贫困户1户(因病致贫)。村民的出行方便了,生活越来越美好。
路通了,小商贩不请自来。“卖西瓜,洋芋白菜,豆腐豆腐皮……”,6月19日,来自郎岱镇的小商贩杨兴旺开着小双排座汽车来到干坝子叫卖各种日常农用品。
“等一下,我称两斤水果”,雷发学拦下车子,花40元钱买下了两袋新鲜的香蕉和葡萄,他摘下香蕉递给身边的孙子,孙子高兴不已。
“帮我扛一袋新洋芋”
“还有没有洋芋,我家也要一袋。”价格和乡场上差不多,不用大老远上街去买。买到各自需要的物品后,村民们都说很方便。
干坝子回村委的路上,夕阳慢慢落下山头,一路上,车更快,路更畅,大山不再遥远。
作者:六枝融媒体中心 何勇
编辑: 顾靖
值班主任:田锦霞
总值班:韩江峰
总监制:袁瑞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