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六枝 幸福花开 ——— 一座城的新跨越
2019-09-25 14:44:30 六枝融媒体中心 陈诗宗 黄瑶 聂建云

  • 六枝特区,原名郎岱县。1950年1月15日,郎岱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安顺专区管辖;1966年2月22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66)第119号文批准,成立六枝特区;1970年1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郎岱县,全县合并到六枝特区,属六盘水地区管辖,成了人们熟知的“六枝特区”。近年来,六枝特区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要求,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150元、9611元,同比分别增长9%、10.5%。“十三五”时期,六枝特区正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努力将六枝建成六盘水融入黔中经济区的桥头堡、毕水兴经济带和黔中经济区之间的节点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精品城市。栉风沐雨70载,这座盛满厚重历史的城市,将以更加向上的姿态迈步向前。

    落别乡龙井温泉

    三线建设 崛起一座城

    56年前,三线建设号角吹响,六枝大地春雷鼓动,一个新兴工业城市随之诞生,六枝特区从无到有,从落后到繁华。“六枝特区”的由来和三线建设密不可分。1964年,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成立,指挥部就设立在六枝下辖的下营盘,1965年设六枝矿区人民委员会,1966年撤销六枝矿区,成立六枝特区,直至1970年,原郎岱县全县合并到六枝特区。几经转折,正是三线建设,造就了“六枝特区”行政区划,继续传承艰苦奋斗的三线建设精神。然而,三线建设带给六枝的不仅仅只是响亮的名字,还有“中国凉都·画廊六枝”的原动力。六枝特区矿能资源丰富,境内有煤、铁、硫、砷、铅、锌等20余种矿产资源,是“江南煤都”的重要组成分。

    六枝,由煤而生,因煤而起。三线建设前,六枝特区虽有丰富的矿能资源,但是囿于偏僻的地理位置和闭塞的交通,导致大量矿能资源闲置。三线建设开展后,全国各个省市院校、部队和矿务部门的上万职工及几千台机器汇聚六枝,拉开了这座城市的蓬勃兴起的序幕。“三线建设一开始,我就转业到六枝矿区,刚到这里,阴雨绵绵,天空阴暗低沉,满眼全是荒山野岭,心里闷得慌。”三线老人卢相福回忆道。“那时候这个地方人烟稀少,没有水,没有电,缺衣少粮,生活艰苦,我们当时吃过野菜包谷,喝过泥水,睡过稻草牛棚。”一个个三线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的一路艰辛、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路收获,成就了六枝。从人工钻井到配套机械化生产,从人挑马驮到传送带运输,从年产煤量几十万吨到年产煤量百万吨,六枝逐渐崛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1964年至今,50多年过去了,六枝特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一代代“三线人”的足迹重叠,建成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兼具的六枝特区。卢相福说他已在贵州工作生活了60多年,全程见证了六枝的三线建设和发展蜕变。看到了六枝经济、文化建设突飞猛进,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从一个个煤矿建设开始,地面配套电厂、机修厂、建筑材料厂等项目逐渐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交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齐头并进,奠定了六枝发展的基础。1958年至1990年底,六枝矿区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9977.97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8017.62万元。矿区建设了铁路专用线19.7公里、轻便轨3.7公里、架空索道4公里,组建了汽车队等,完成投资1214万元。建设了小型附属厂,包括临时砖厂、小水泥厂、支架厂、沙头化工厂、简易焦炉、大用预制厂、四角田筛选厂等,完成投资228.81万元。矿区医院、中学等及部分俱乐部建成,完成投资1152.27万元。火药库,供电、通讯、仓库、供水、乌速龙农场、物管站、局机关等矿区公用工程,完成投资2139.8万元。

    地宗大会战、决战凉水井、奋战烂泥潭……在一个个三线故事中,六枝与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共融共进。现在的六枝特区街道纵横,高楼林立,物资丰富,人民幸福,经过三线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昔日的荒山野岭已从高原煤城变成了画廊六枝,翻开了新篇章。

    六枝美丽乡村

    脱贫攻坚 幸福一座城

    金风送爽花叶扶疏,六枝特区落别乡纳骂村的千亩刺梨,也正赶着秋天的脚步,迫不及待地演绎着春华秋实的幸福故事。纳骂村,地处两山峡谷中,耕地基本都在山上,山高坡陡,农业种植成本高、收益低。多年前,村民守着几亩包谷地苦盼,贫穷落后成了这个村的代名词,尝尽贫困滋味后,纳骂村村民开始思考产业发展路径。既然土地贫瘠,那就种植适合贫瘠山地的刺梨,将荒地充分利用起来,既可以固土绿山,又可以增收富民。想到就做,纳骂村8个村民组开始筹划。首先由8个村民组协商各组分别成立一个小微企业,借力小微企业补助资金先动员村民种上刺梨,实行集中种植,集中管理,到刺梨挂果后再交回村民。在这一机制的带动下,2014年冬,纳骂村村民种植刺梨的热情高涨,3000多亩刺梨陆续“闪亮登场”。2015年,纳骂村刺梨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再次充足“电量”,补充基金缺口后再次扩大了刺梨种植面积。2016年,纳骂村刺梨全面实现初挂果,村级合作社以1.5元/斤的保底价集中收购,并建立刺梨干加工厂,开展深加工,解决了8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统一的收购加工及销售,使纳骂刺梨销路稳定,村民收入逐步增加。

    刺梨产业不仅让纳骂村村民尝到“甜头”,也让六枝特区的其他乡镇闻风而动。如今,六枝特区刺梨种植面积已达11.89万亩,涉及全区15个乡镇(社区),2019年预计达产刺梨面积将达到2.5万亩,产量2500吨左右,可实现产值300多万元,越来越多的群众因这种“金果果”实现了脱贫致富。为了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靶心不偏、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全力保障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六枝特区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压紧压实工作责任,集中资源力量,决战脱贫攻坚,全区农村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5年来,特区财政统筹各类资金资源,优化资金配置,集中向脱贫攻坚投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2.58亿元,为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特区牢牢把握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重点围绕猕猴桃、茶叶、凉都红樱桃、刺梨、蔬菜等优势产业,累计种植经济作物131.8万亩,建成产业基地52个,发展草食畜牧业、生猪等规模养殖场151个,养殖小龙虾、大闸蟹等特色水产3000亩,打造了“凉都红樱桃”“凉都藏香猪”“弥你红”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累计带动7.52万户23.89万人持续增收。

    经过5年的脱贫攻坚,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114元增加至2018年的9576元,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从98.7%提升至99.8%,“组组通”公路里程从474.68公里增至1146公里,通讯基站从650个增至1819个,通讯光纤从1.5万公里增加至2.33万公里。截至2018年底,全区贫困乡镇全部出列,125个贫困村摘掉了“贫困帽”,贫困人口减少至3379户1047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83%。

    国际滑翔伞大赛

    转型发展 成就一座城

    一缕阳光、一江秋水、一叶秋意。走进六枝特区郎岱镇九层山茶园,阳光下,茶树苍翠碧绿,隔着秀美的牂牁江,与老王山隔水相望。茶园茶树整齐划一,数十位村民正在忙着管理茶园,为来年作准备。打坑、割草、施肥、剪枝,一切有条不紊。“这整片茶园以前都是荒山,过去水土流失严重。”九层山茶叶基地总经理龚华介绍道。从荒坡到茶山,龚华投入了许多心血。2008年,依托九层山原有几百亩茶园为基础,成立了六枝特区九层山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200万元。“这里土质不好,但是种出的茶叶好。”龚华说。2010年,九层山茶园面积扩大到了几千亩,覆盖了郎岱镇6个村寨,带动了村民共同参与发展。如今,九层山茶叶基地可采茶面积1800亩左右,年产茶青5至6吨,配套建设茶叶加工厂。每年茶叶采收季,不少游人慕名而来体验采摘的乐趣。
    同样吸引游客的还有落别龙井温泉。“我们是2017年10月1日开门迎客的。游客大多来自六盘水、安顺、贵阳等周边市州,最多的时候,日接待1500人次。”度假区领班杨雄说。近年来,六枝特区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2016年,六枝特区AAA级景区增加到3个,并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围绕全域旅游策划定位,把六枝作为六盘水市融入黔中经济带节点,作为全省融入云南曲靖等地旅游的支点进行打造,让到黄果树、盘州、云南等地的游客都能在六枝驻足休憩,畅享自然山水、探秘夜郎文化。从黑色资源到绿色产业,六枝迈出了关键一步。以煤炭为生存之本的传统资源型城市,正转变为绿色、生态、健康的“康养胜地·运动境界”。
    六枝之变源于思路之变——从资源型城市,向绿色、生态、多元可持续发展转型。1999年,原六枝矿务局“破产重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六枝经济社会遭遇阵痛。转型,势在必行!可是,路在何处?六枝特区反复思考,选定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制定了目标:“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打造“贵州西部宜居宜业宜游旅游目的地城市”。六枝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目标,开始换道超车。近年来,围绕这一目标,六枝特区上下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产提质增效,牢牢把握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创建57个产业革命示范点,以“短平快”产业为主攻方向,建成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发展特色产业35.1万亩,大用食用菌核心区生产基地、木岗粤旺蔬菜核心示范基地、凉都跑山猪一期等项目落地;建成郎岱、大用猕猴桃基地和大用食用菌基地可追溯系统,全区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达81.5万亩,认证无公害农(畜)产品13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10个;9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发展,2018年实现产值58.72亿元。
    二产转型升级,煤矿复工复产16处,六龙煤矿、六家坝煤矿实现综合机械化采煤,建成猴子田等6处煤矿智能化辅助系统,全年原煤产量124.33万吨;华润六枝电厂运转正常,建成六家坝煤矿瓦斯发电站,小黄桶协鑫光伏项目并网发电,2018年发电量73亿千瓦时;稳步推进煤层气勘探开发综合利用,日产气量10000立方米;实施“百企改造”项目26个,新增外贸企业备案登记4户;扎实推进“两大行动”,新引进项目86个,开工率98.84%;引进外来企业22家,新增500强企业1家。

    三产优化提速,旅游业迎来“井喷式”发展,旅游人次及旅游总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廻龙溪康养休闲度假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龙井温泉、318房车营地运营良好,新增乡村旅游村寨、五星级经营户、精品级客栈6个,六盘水牂牁江国际滑翔伞大赛入选全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开工建设六枝特区粮油仓库及农产品批发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春笋式”发展,开设网店微商800余家,2018年实现网络零售额3455万元;与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协议,建设50个天猫优品农村电商站点;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站点村级覆盖率达86.2%,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4.3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4.5%;多点支撑、多元互补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进一步增强。


    来源:贵州日报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