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区,原名郎岱县。1950年1月15日,郎岱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安顺专区管辖;1966年2月22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66)第119号文批准,成立六枝特区;1970年1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郎岱县,全县合并到六枝特区,属六盘水地区管辖,成了人们熟知的“六枝特区”。近年来,六枝特区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要求,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150元、9611元,同比分别增长9%、10.5%。“十三五”时期,六枝特区正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努力将六枝建成六盘水融入黔中经济区的桥头堡、毕水兴经济带和黔中经济区之间的节点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精品城市。栉风沐雨70载,这座盛满厚重历史的城市,将以更加向上的姿态迈步向前。
落别乡龙井温泉
三线建设 崛起一座城
六枝,由煤而生,因煤而起。三线建设前,六枝特区虽有丰富的矿能资源,但是囿于偏僻的地理位置和闭塞的交通,导致大量矿能资源闲置。三线建设开展后,全国各个省市院校、部队和矿务部门的上万职工及几千台机器汇聚六枝,拉开了这座城市的蓬勃兴起的序幕。“三线建设一开始,我就转业到六枝矿区,刚到这里,阴雨绵绵,天空阴暗低沉,满眼全是荒山野岭,心里闷得慌。”三线老人卢相福回忆道。“那时候这个地方人烟稀少,没有水,没有电,缺衣少粮,生活艰苦,我们当时吃过野菜包谷,喝过泥水,睡过稻草牛棚。”一个个三线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的一路艰辛、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路收获,成就了六枝。从人工钻井到配套机械化生产,从人挑马驮到传送带运输,从年产煤量几十万吨到年产煤量百万吨,六枝逐渐崛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1964年至今,50多年过去了,六枝特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一代代“三线人”的足迹重叠,建成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兼具的六枝特区。卢相福说他已在贵州工作生活了60多年,全程见证了六枝的三线建设和发展蜕变。看到了六枝经济、文化建设突飞猛进,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从一个个煤矿建设开始,地面配套电厂、机修厂、建筑材料厂等项目逐渐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交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齐头并进,奠定了六枝发展的基础。1958年至1990年底,六枝矿区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9977.97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8017.62万元。矿区建设了铁路专用线19.7公里、轻便轨3.7公里、架空索道4公里,组建了汽车队等,完成投资1214万元。建设了小型附属厂,包括临时砖厂、小水泥厂、支架厂、沙头化工厂、简易焦炉、大用预制厂、四角田筛选厂等,完成投资228.81万元。矿区医院、中学等及部分俱乐部建成,完成投资1152.27万元。火药库,供电、通讯、仓库、供水、乌速龙农场、物管站、局机关等矿区公用工程,完成投资2139.8万元。
地宗大会战、决战凉水井、奋战烂泥潭……在一个个三线故事中,六枝与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共融共进。现在的六枝特区街道纵横,高楼林立,物资丰富,人民幸福,经过三线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昔日的荒山野岭已从高原煤城变成了画廊六枝,翻开了新篇章。
六枝美丽乡村
脱贫攻坚 幸福一座城
金风送爽花叶扶疏,六枝特区落别乡纳骂村的千亩刺梨,也正赶着秋天的脚步,迫不及待地演绎着春华秋实的幸福故事。纳骂村,地处两山峡谷中,耕地基本都在山上,山高坡陡,农业种植成本高、收益低。多年前,村民守着几亩包谷地苦盼,贫穷落后成了这个村的代名词,尝尽贫困滋味后,纳骂村村民开始思考产业发展路径。既然土地贫瘠,那就种植适合贫瘠山地的刺梨,将荒地充分利用起来,既可以固土绿山,又可以增收富民。想到就做,纳骂村8个村民组开始筹划。首先由8个村民组协商各组分别成立一个小微企业,借力小微企业补助资金先动员村民种上刺梨,实行集中种植,集中管理,到刺梨挂果后再交回村民。在这一机制的带动下,2014年冬,纳骂村村民种植刺梨的热情高涨,3000多亩刺梨陆续“闪亮登场”。2015年,纳骂村刺梨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再次充足“电量”,补充基金缺口后再次扩大了刺梨种植面积。2016年,纳骂村刺梨全面实现初挂果,村级合作社以1.5元/斤的保底价集中收购,并建立刺梨干加工厂,开展深加工,解决了8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统一的收购加工及销售,使纳骂刺梨销路稳定,村民收入逐步增加。刺梨产业不仅让纳骂村村民尝到“甜头”,也让六枝特区的其他乡镇闻风而动。如今,六枝特区刺梨种植面积已达11.89万亩,涉及全区15个乡镇(社区),2019年预计达产刺梨面积将达到2.5万亩,产量2500吨左右,可实现产值300多万元,越来越多的群众因这种“金果果”实现了脱贫致富。为了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靶心不偏、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全力保障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六枝特区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压紧压实工作责任,集中资源力量,决战脱贫攻坚,全区农村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5年来,特区财政统筹各类资金资源,优化资金配置,集中向脱贫攻坚投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2.58亿元,为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特区牢牢把握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重点围绕猕猴桃、茶叶、凉都红樱桃、刺梨、蔬菜等优势产业,累计种植经济作物131.8万亩,建成产业基地52个,发展草食畜牧业、生猪等规模养殖场151个,养殖小龙虾、大闸蟹等特色水产3000亩,打造了“凉都红樱桃”“凉都藏香猪”“弥你红”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累计带动7.52万户23.89万人持续增收。
经过5年的脱贫攻坚,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114元增加至2018年的9576元,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从98.7%提升至99.8%,“组组通”公路里程从474.68公里增至1146公里,通讯基站从650个增至1819个,通讯光纤从1.5万公里增加至2.33万公里。截至2018年底,全区贫困乡镇全部出列,125个贫困村摘掉了“贫困帽”,贫困人口减少至3379户1047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83%。
国际滑翔伞大赛
转型发展 成就一座城
三产优化提速,旅游业迎来“井喷式”发展,旅游人次及旅游总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廻龙溪康养休闲度假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龙井温泉、318房车营地运营良好,新增乡村旅游村寨、五星级经营户、精品级客栈6个,六盘水牂牁江国际滑翔伞大赛入选全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开工建设六枝特区粮油仓库及农产品批发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春笋式”发展,开设网店微商800余家,2018年实现网络零售额3455万元;与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协议,建设50个天猫优品农村电商站点;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站点村级覆盖率达86.2%,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4.3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4.5%;多点支撑、多元互补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进一步增强。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