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共同努力,战胜疫情”
“体温是正常的,如果你有发热记得一定要打电话给我,我们也加了微信的,我第一时间过来,千万不要自己跑去外面。”
2月6日上午,在六枝特区龙河镇林场村村民龚忠文家中,村医明娟一边读取体温计上的数值,一边叮嘱武汉回来的龚忠文,这样的话语,明娟每天都要说上几十遍。
林场村是龙河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子,防疫工作开展以来,村委排查出返乡人数656人,从湖北返乡或经过湖北的共有26人,其中来自武汉的有16人。
这26人和与他们有密切接触的家人,就是明娟每天的监测对象。她每天都前往每一位从湖北回来的村民家中,为他们测量体温,了解情况,做好动态数据监控。
1月22日回到村里后没过多久,龚忠文和他的母亲都成了重点监测对象,而他们也配合地留在家中,并告知了亲友请勿探视走访,只有明娟和村委工作人员成了他家每日必到的访客。
“这段时间就先不要出去了,也不要聚会,等疫情过去你再开心地玩。”
登记表格时,明娟也在继续叮嘱。虽然每天都要测体温,都要听明娟和村委的“唠叨”,但是龚忠文却十分感动。“政府的保障做得非常不错,这不光是为了我自己,更是为了我们这一片的亲戚朋友。”
身为林场村本村人的明娟,每次上门都和村民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融洽。明娟说,在疫情期间看到大家不辞辛劳、团结合作,虽然这里是最基层,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战胜疫情。
母亲——“为了村里人,就不累了”
林场村的卫生室有两个医生,一个是明娟,另一个就是明娟的婆婆——彭雨珍。
1963年出生在林场村的彭雨珍从小就向往着医生这个职业,1988年,她正式参加工作,在那个打预防针都困难重重的年代,她坚守着林场村卫生室,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十一年前明娟和彭雨珍的儿子认识,从此彭雨珍有了一个小帮手。一年后,明娟从帮手成了“儿媳妇”。两人共同撑起了卫生室,为全村人的健康筑起了一道防线。
疫情阻击战开始后,婆媳俩除了本就繁忙的日常工作,还要担负起阻击疫情最前线的种种任务,排查、核对、走访、监测、宣传、消毒,两人分工协作,义无反顾地阻挡在病毒和群众之间。
“想到是为了村里人,就不累了”,纵使一直在忙,纵使一直戴着口罩,但大家能看出彭雨珍是笑着的。多年的村医生涯中,遇到过误解,一直支撑彭雨珍的就是医生的责任感,她常常要求明娟,一定要和病人客客气气的,“送钱送礼送不到,给病人送几句话还是做得到的,有空就多和病人交流,聊上几句,人家的病都要减轻点。”
丈夫——“我陪你到最前线”
结束了龚忠文家的监测,明娟就匆匆前往下一户人家,由于林场村幅员辽阔,组与组之间距离较远,转上一圈,都要花上半天时间,移动就要用上汽车,这段时间,明娟有一个专职司机——她的丈夫朱晶星。
朱晶星是六枝特区达利驾校的一名教练,因为疫情,他这段时间都在家里。在村里看到工作人员为了防控疫情东奔西跑、日夜坚守,身为党员的他深受触动,自发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
几天来,朱晶星每天都驾车载着妻子和村干部在各组间奔波,有时也会和他们一起走访。
妻子和母亲忙碌的工作对朱晶星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朱晶星的弟弟也是医生,身在这样的家庭里,他比普通人更了解医生的生活,可在这段时间,他还是担心起来。
“说不担心是假的,但是,她们选择作为医生,我也会支持她们。”朱晶星透露出了自己又担心又支持的矛盾想法,他知道,“医生”一词背后沉甸甸的职责。
记者离开林场村时,明娟和彭雨珍还在卫生室忙里忙外,招呼着前来吊水、买药的村民,而桌上一包不知泡了多久的泡面还没来得及吃。病毒无情,勇士无畏,像彭雨珍一家这样,积极投身到战“疫”当中的人还有很多,我们为他们点赞,有他们,我们一定赢!
融媒体中心记者:令狐荣骏
编辑: 石青云
值班主任:孙燕潞
执行监制:韩江峰
监制:卢泉
总监制:袁瑞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