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战疫中,他们用镜头和笔端作战
2020-02-20 14:31:14 六枝融媒
  •  庚子新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六枝人的生活、工作状态瞬间发生改变。大年三十,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进入“战时状态”,全体记者、编辑带上口罩、扛上摄像机,奔赴抗疫一线采访报道,第一时间让疫情信息、防控措施、防疫知识、典型人物等六枝“战疫”故事“声入人心”,连好群众防疫“最后一公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用镜头和笔端战“疫”。



    战“疫”在哪里,他们就冲锋陷阵到哪里


      孙燕潞:当“冲锋号”吹响的那一刻开始,我不是女儿,不是妈妈,我只是一名记者,待到春暖花开,疫情结束,我再来当父亲的好女儿,儿子的好妈妈。


      从事过播音、记者、编辑,有着多年新闻从业经验的采编部主任孙燕潞,收集防控疫情新闻线索,组织记者采访,调度采访进度,一天接到过60多个电话,没时间吃饭、没时间休息,饿了,方便面解决,累了,在办公室沙发上“眯”几分钟。



      “早上8点半去采访月亮河乡值守情况”“下午2点前往新场乡采访乡村宣传”“明天上午9点,高速公路采访交通管制”……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她已经记不清安排过多少条这样的新闻线索。


      “感觉体力、脑汁都要榨干了。”她笑着说。虽然累,但她依然不下“火线”,硬是顶过了初一,也熬过了十五。


      记者忙不过来,她亲自上阵。采写了《特殊的见面,此刻,我们是对方心中最棒的英雄》等感人的新闻故事。


      讲述:一天晚上,我和同事奔赴执勤一线去采访,突然遇到了一个最熟悉的人,我的父亲,他正在卡点值班,十多天来,我们父女俩没有见过一次面,都在各自的岗位和疫情做“斗争”,我们担心彼此,因为都接触一线,生怕有任何闪失,但是使命告诉我们,此刻不能当逃兵,所以,每次在电话里互相叮嘱对方要照顾好身体的时候,永不忘说一句“好好工作”。那一天临走时,父亲给我竖起了一个大拇指,我很庆幸,也许此刻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女儿,但我相信,他会以我为荣,我会是他心中最棒的英雄。



      疫情发生后,为了家人的安全,她把两岁半的儿子送到了奶奶家,至今没有抱过一次儿子。母爱与担忧在她心里缠成一团麻。每次儿子用奶奶的微信叫妈妈时,她说:“我的内心是愧疚的,在他最需要我陪伴的时候,在最危险的时候,我没能在他身边


      接到上级指令,需要两名记者到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去采访,她在微信上对另一位同事说“咱俩去”。作为采编部主任,她说,最危险的地方,就应该自己先上。那一刻,父母、儿子好像都在她脑海里消失了。


      毕落:深入感染科“最危险的地方”进行实地采访,与留观病人面对面交谈;父亲身体半瘫,仍然坚持编辑完稿件;他说:“关键时期,一定要跑在病毒前面。”


      新闻工作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前往新闻现场的路上。然而,疫情防控的路却有些不一样。



      “没事就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逛”,这是他对广大市民朋友的劝告。然而,转过身,他却逆流而上,进入隔离区采访。


      在这场战“疫”中,他没有后退的理由,必须向前冲。为了一个好的“新闻眼”,他毅然深入一线。


      讲述:2月2日一大早,我正在处理稿件,突然接到母亲电话,说父亲突发疾病,导致身体半瘫。我编辑完修改稿件才驾车回家接父亲前往医院就医。将父亲安排住院后,及时返岗上班。


      疫情面前,他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思想觉悟和优秀品格。


      秦雄:一个帅气的小伙,不畏疫情向前冲;从木岗镇到牂牁镇,从新场乡到郎岱镇,一横一纵,大街小巷、村村寨寨,脚步跟着镜头移动,他,不忍心按下暂停键。



      “作为记者,我不能停下脚步,要义无反顾地奔赴在会场和疫情防控第一线,将前沿的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让大家家能够度过一个平安的春节”这句话是秦雄对这场战“疫”的铮铮誓言。


      在会场,他的镜头捕捉不到疫情,却能将特区党委、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


      在田野,庄稼冒出点点翠绿,漫山遍野的花骨朵,诉说着春天的故事,他期待着花开的那一刻。


      在防控一线,瑟瑟冷风入骨,风里雨里,进帐篷、入小区,为了一个镜头,体温枪读过他额头无数次的数据。



      讲述:希望胜利的曙光尽快到来,打破大家相隔两三米,“我不开口,你不认识我”“不串门、不拜年、不聚集……”的僵局。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把平凡的故事变成平常的需求。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特殊时期,我能做的就是把镜头和笔对准一线防控工作者,及时将新闻发布出去,把奋战一线最可爱的人的感人事迹分享给大家。”秦雄说道。


      疫情防控阻击战,六枝融媒体中心的每一个记者都不是旁观者。他们,用不一样的镜头,诉说着同样的故事。


      龙文彬:疫情防控宣传任务重,他主动请缨“重出江湖”,拍摄画面干净、稳定、老辣;当过兵,开过车,做过记者;“重出江湖”20多天,跑遍了六枝各乡镇,采写了各条战线工作人员典型事迹。



      令狐荣骏:报纸、杂志,他会编辑、排版,电视新闻,他会策划采访,他是融媒体中心的多面手。当别人问道累不累时,他总是说,“我们采访的对象,那些奋斗在一线的人,他们比我们先到,比我们呆得更久,比我们面临更多的危险。”


      何平:深夜开会是常事,陪同领导下乡调研,也是经常;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沉重的摄像机,总是冲在权威信息最前沿;“利用我们的平台把六枝在阻击这场疫情所有的新闻第一时间发布出去,让更多的群众能够通过我们的宣传了解到一些防控的知识。面对疫情我们都是战士,我无怨无悔。”




      郭春蕾:“就喜欢听到采编部主任的喊话,因为又可以采访。”外出采访崴了脚,但她仍然坚守岗位,采访不方便,就留在办公室搞新闻制作,绝不让自己闲着。


      


    陈云芳:领导说她有职业病,走到哪都要拍一拍,不放过任何一个镜头;采访中发现新闻线索,盯着就不肯放过。


      ……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记者,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期待,叫疫散花开。


    刷屏的背后,他们采访的样子很帅


      防控疫情战“疫”打响以来,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组织新闻骨干在抗击疫情中大显身手,尽可能做到重大会议、安排不错过,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不错过,基层典型经验不错过。推出了一大批“冒着热气、带着露珠、透着温度”的刷屏“爆款”,鼓舞士气温暖人心。



      一个个“透着温度”的故事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被不断刷屏,收获10万+点赞。


      截至目前,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共采写抗疫新闻稿件1500余条,刊播疫情防控相关稿件1470余条。


      市级以上媒体刊发六枝疫情防控工作相关稿件累计587条,一大批稿件阅读量超过10万。


      数据的背后,是所有融媒体中心人辛勤的付出。他们,同样是战“疫”中的英雄。


    深夜的灯火,总有一盏为11楼亮着


      前方有记者,后方有编辑。编辑是新闻队伍中的幕后工作者,“替他人做嫁衣”,但他们却担负着不可或缺的任务。


      侯冬琴、罗开国、陈国云、罗义杨……


      他们是后方的坚守员,面对疫情的来临,能够将疫情信息、防控知识、各级各部门采取的措施及时推送出去。从大年三十开始,他们一直奋战在新媒体岗位上,每天工作到深夜,强度非常大。



      回不了家,泡桶方便面将就。深夜,兴业大厦11楼孤独的灯光,永远是为他们而亮。


      受众在哪里,新闻产品就延伸到哪里。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平台载体,全力以赴,全面、快速、准确地推送六枝各条战线疫情防控工作信息。做到多路发声,同步传播,扩大宣传覆盖面,刷屏六枝人的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一天坚持推出信息3次共48条;手机APP全天候不定时推送信息,目前共推送信息近700余条。



    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 何勇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