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援鄂前线日记】明著:我是一名“男天使”,我在武汉抗疫
2020-03-01 09:17:29 六枝融媒
  • 2020年2月29日,武汉,天气晴,这一天是贵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支援武汉的第25天。记者在武汉请队员明著讲述了他在前线的“抗疫”经历。

      在江汉方舱医院,贵州医疗队管理的西区收治的皆为男性新冠肺炎患者,贵州医疗队里也有24位男性护理工作者。他们总是在需要体力活时冲在最前,主动承担更多。在面对记者时,明著也为自己“男性天使”的身份骄傲。

      20多天的守望相助,明著与他所照护的患者“兄弟”约定,“待万物复苏,把酒言欢,珍重”。

      


      2月29日,晴,这是我来武汉支援的第23天

      在这个四年一次的日子里,没有想到我会在武汉度过。

      同往常一样,我们在驻地楼下集中乘车,15分钟后到达方舱医院,同事们穿好防护服后相互检查,查漏补缺,检查完毕后进入方舱。严格的交接班以后和医生一起查房。

      到昨天为止,贵州医疗队所管理的西区有130多人“出舱”了,我们和病人一样高兴,不忙的时候,我就会数一数舱里的空床,感觉离回家的日子又近了一些。

      今年的除夕我本来请了婚假,准备初八在老家办酒,都说校园恋爱成功率不高,我和我的爱人从初中开始谈恋爱,好多年了,好不容易说今年把仪式办了。但疫情发生之后,我给护士长发了条短信,把婚期延后,回去上班。作为党员,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

      2月4日凌晨,正在上夜班,接到了奔赴湖北的指令。上完夜班忙不迭地洗了个澡,收了点衣服,赶紧到爱人的上班医院去看看她。坚守岗位的她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好好地去就要好好地回来,家里的一切你都不用担心,等你战胜疫情凯旋归来,我们就举行婚礼。”

      当飞机降落武汉,我们坐上大巴,看着空荡荡的街道,只有夜幕里的灯火告诉我们,这个城市仍在呼吸。我知道,一盏盏灯光背后,还有焦急等待的一个个家庭,武汉别怕,我们来了!

      2月6日,接到晚8点首次“进舱”的指令。命令很急,但既然来了前线,我们也有保护措施,上阵,义不容辞。等、靠、要不是贵州队的风格,更不是贵州人的性格。

      凌晨4点回到酒店,又接到2月7日早晨8点再进舱的消息,睡了2个小时之后,我们小分队16人整整齐齐,再出发!

      方舱医院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进舱”初期,没有经验可以参考,病人人数多,病情不明朗,对治疗不了解,医患的配合需要时间磨合。

      方舱患者、一名武汉高校老师给贵州医疗队员的感谢信


      “刚来的时候心情非常压抑和不安,一方面是自己的病情,另一方面是简易的条件和环境,使得整个人的心情非常糟糕,加上吃药带来的副作用反应,整晚整晚睡不着,腰酸背痛,非常难受……”

      “随着方舱医院条件的逐步改善,随着我们36号病房的医生护士们的精心照料和护理,他们忘我的工作态度,和蔼可亲的笑容,温暖了我们病友的心灵,他们细致耐心的服务,让我们调整心态,放下紧张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是我负责管护的西区36号病房3613床的一位患者写给我们的文字,他是武汉一所高校的老师。每次读到,我都很十分感动,我们能陪伴、照顾、与他们携手走过与病毒鏖战的艰难时光。他们常说,看到你们不远千里从贵州来支援武汉,我们就有了勇气和希望。我也要谢谢你们,我的生命之中还从未有过同你们这样“过命”的交情。

      江汉方舱医院西区36号病房患者集体为贵州医疗队员写下的感谢信


      也许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男生要选择护理职业,其实,职业不分性别,“男天使”上战场也有我们的优势,这次来到武汉,让我更加热爱身上的这件白衣。

      再过几天,我们就来武汉一个月了,我也很挂念家人,担心我的妻子,她刚刚怀孕,我却不能陪伴在她的身边,等着我,我马上就会回家,会加倍补偿。

      还有3316床的“兄弟”,我们年纪相仿,兴趣相同,等你好了,我们约好要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喝一场不醉不归的酒。

      现在的武汉已经有了春天的气息,但愿疫情早点结束,但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大家都能够拥抱自己想见的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庞博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