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干鱼塘”抢春
2020-03-25 18:27:35 六枝融媒
  • 24日,阳光明媚。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六枝特区牛场乡大箐村碰到难得的好天气。

    3月24日,村民正在用绳量行距,并撒上石灰作标记  新华社记者潘德鑫 摄

    从村活动室出发,沿着3米多宽的水泥路向北行约2.5公里,有一处2亩左右的“大坑”,有农户正在下面翻地。“这里就是‘干鱼塘’。”村主任陈国祥告诉记者,“大坑”原是村里的鱼塘,因特殊的喀斯特地貌,鱼塘蓄不住水也养不了鱼。干涸多年后,村民将鱼塘改成耕地种玉米,并将其所在区域取名“干鱼塘”。

    “干鱼塘”不远处一块草坪上,停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和几辆电动摩托车,还有3个装满水的白色大桶和近百个黑色塑料筐。塑料筐里装满了土黄色的“疙瘩”,个头比鸡蛋略大。凑近能看到,每个“疙瘩”中间都冒出一小截粉红色的嫩芽。

    “这是魔芋种子,要马上送到地里。”说话间,村民张清林麻利地把一个装满魔芋种子的塑料筐甩到肩上。

    3月24日,村民正在逐一摆放魔芋种子  新华社记者潘德鑫 摄

    跟着张清林走了几十米,来到一处小山坡,依稀能听到说笑声,还有锄头砸进土里的“嚓嚓”声。翻过小山坡,只见30多个村民正在地里干活。

    最前头的两人拉着绳子量行距,每隔40公分一行,量好后沿绳子撒上石灰做标记;紧跟其后的人沿着相邻两条白色石灰线的中心线摆种子,每隔30公分一颗,粉红色的嫩芽必须斜着朝上;接着,有人背着农用喷雾器往种子上喷水,水里添加了魔芋生长需要的有机肥;最后面的人拿着锄头,沿着石灰线往中间拢土,翻起的土正好盖住魔芋种子,原来的石灰线也变成了直直的垄沟。

    3月24日,村民正在给魔芋种子喷水  新华社记者潘德鑫 摄

    “魔芋是村里的扶贫主产业,前段时间因疫情防控种植进度不是很快,这几天天气好,剩下的这60多亩得抓紧种完。”驻村第一书记刘安湖说。

    多年以来,受交通、地貌所限,大箐村只能选择玉米作为主产业,经济效益低。2014年,全村共395户,有146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3月24日,村民在拢土   新华社记者潘德鑫 摄

    2017年,村里通了水泥路,也开始调整产业结构,用魔芋、车厘子、辣椒等逐步替代玉米种植。

    “日子是越过越好。”田间休息时,张清林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算:流转出去的土地能得差不多3000元,自家的7亩辣椒能收6000多元,养了两头母猪也能变钱,平日在合作社务工每天能得80元。

    村合作社负责人高川说,大箐村的魔芋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种出的魔芋全部由云南、四川的食品加工厂收购,每亩每年纯收入过万、劳务支出超过2000元。

    在魔芋等经济作物带动下,大箐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2900余元增加到2019年的4500元,全村也于2019年脱贫出列。


    来源:新华社-贵州频道

    记者:潘德鑫、刘勤兵

    编辑:李方方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TV
×